Archive

Full Post List

Sep 3, 2025: 編輯的時代 這是個編輯的時代,如果編輯是產品經理的話。也就是說,如同創意總監一般,願意 cover 從產品品牌經營,到行銷策略,到書籍編務的所有事務的話,那他的能量不會輸給一間小型或甚至中型出版社。 然而,所有獨立的工作者都會面臨到一樣的挑戰,就是要自己去談判——雖然我覺得公司雇員也是要持續談判,但 …

Sep 3, 2025: 出版社做為品牌 品牌在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切的解藥。不管在價值鏈裡的哪個節點,或甚至本來不在價值鏈裡面,只要有品牌,就會有影響力。 畢竟品牌就是受眾關係的展現。就是賣點。 所以,電影發行商可以用品牌來打造強大的護城河(A24)。這個品牌甚至大過電影作者,甚至明星。 出版社其實站在塑造品牌的絕佳位置,因 …

Sep 3, 2025: 出版社的風險承擔職能 除去上架之外,出版社也與作者一起承擔產品的風險。所以作者除了希望得到出版社的肯定(屬於上架職能)之外,也依賴出版社對製作成本的分擔。 反過來說,作者也可以自己承擔風險,自己找獨立編輯來合作,有個人品牌的那種。如果要上架到書店通路的話,也有自出版服務可以用。 出版社方承擔的出書成 …

Sep 3, 2025: 出版社的核心職能是上架 也許有些人覺得說編輯才是出版社的核心,但是我是把編輯的職能跟出版社分開來看的。這兩者雖然傳統上有僱傭關係,但是本質上不太一樣。 出版社的核心是把書籍上到各種的架上。傳統的書店通路,各式書展,網路商店,電子書平台等產品通路之外,還有像是 Google 搜尋結果頁面,雜誌,網路媒 …

Sep 2, 2025: 網頁的印刷機 我本來覺得網頁跟紙本的版面生產模式完全不同,因為網頁是到瀏覽器才排好版的,依據視窗大小與字體可用性等等而即時更新排版。 但現在又覺得靜態網站產生器跟活字印刷機蠻像的,就是放好字之後,它就會幫你「印」成靜態網頁。雖然排版還是會動態調整,但內容就不會變了,除非你再重新放字「印」一次。 是說 …

Sep 2, 2025: Web 1.0 的懷舊 網路世界的科技越來越多玩法,但我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是 web 1.0。不知道是不是懷舊風的影響,因為我不太確定自己有沒有參與過真正 web 1.0 的時代,也就是大家都自己架站的時代。我是在可能國中的時候吧,有買 HTML 跟 CSS 的書回來讀,從小就夢想著架站,但是也沒有內 …

Sep 2, 2025: 海豚色詩人:讀《噬神師》 by 李曼旎 作者/李曼旎 寫作者、飛象界編輯部成員。正在重新學習創作。有小說集《恐怖的愛》、詩集《荷花是你沒有見過的人》。 讀雨曦《噬神師》時,我正在聽最愛的一張港樂專輯,彭羚《要多美麗有多美麗》,其中最眩惑的一曲〈漩渦〉:「沿著你設計那些曲線,沿地轉又轉墮進風眼樂園。世上萬物向心公轉,陪我為你沉澱。」封面上的 …

Sep 2, 2025: 「異」的二重奏:雨曦《噬神師》的生活圖景與秩序重構 by 李中翔 作者:李中翔 城市之於人的意義是什麼?當我每每走在臺北街頭,試著用手機鏡頭與備忘錄刊載我所認識的城市,那想起來的幾句箴言與空間理論,隨手附註其間,便覺得自己已開始懂得世界運行的深理,然而陌異感卻從一次次的回望中升起。因為日子過於井序、條分縷析,那慣養出來的稜角開始刺人扎心,這才發現我們心底早已有個聲 …

Sep 1, 2025: 我不喜歡「文化人」這個詞 「文化」這個概念從我小的時候就充滿了位階,或者說鄙視鏈,或者文化資本。 喜歡 ACG 的我,當時被認為是「宅男」,喜歡的是「次文化」,是會被電視文化人嘲笑的。而電影與文學的文化人又會覺得電視圈的人沒文化。這樣的文化資本優越感,一直到今天都還隱性的存在。 如果說成英 …

Sep 1, 2025: 機械生產年代中的人味品牌 人類並不是現在才第一次遇到大量低價的機械/AI 產品的競爭。19 世紀時,printing press(古騰堡式印刷機)被升級到蒸汽動力。動力源的機械化大幅降低了資訊複製的成本,對社會造成有如網際網路一樣的衝擊。其它的產品也是一樣,大量機械生產的產品充斥市場,而盤商與通路想 …

Sep 1, 2025: 官網搬家了 用了大概一個禮拜的 Micro.blog,相當滿意,所以週末的時候就慢慢把 Ghost 的東西移過去,網域也轉過來了。 這個網站現在有一點 Web 1.0 的味道。就是那種還有一點紙的味道,一個網站像一本小書的感覺。這是因為這是個靜態產生的網站,每次寫新的貼文都會產生一個新的首頁。所以它 …

Aug 31, 2025: 社群媒體的過敏現象 因為文化補助的關係,Threads 上吵得很兇。這大概是 Threads 的一種特性吧,就是會因為少數幾則原始貼文,引起龐大的發炎反應。簡稱為過敏。 過敏是一種蠻痛苦的經驗。我小的時候就會因為一點點溫度的變化而狂流鼻水,一次可以用掉一、二十張衛生紙的那種。別人可能會覺得我是不是病 …

Aug 31, 2025: 我喜歡 Fastmail Fastmail 給我一種「本真的 email」的感覺,就像 Kagi 給我「本真的搜尋引擎」的感覺一樣。不做別的,就只做 email+行事曆+聯絡人,這樣的商業工具套裝。界面帶有一點老氣,包括品牌識別,我想是刻意的。沒有 AI,也沒有大宗信件功能,就是一個個聯絡人、一封封 …

Aug 31, 2025: 敘事鋸開 Discord 伺服器了 我想要有一個跟敘事鋸之友更直接的溝通管道,不會污染電子郵件信箱的、不會被演算法擋掉的、可以輕鬆對話的地方,可以輕鬆約活動的地方,可以傳達敘事鋸新消息的地方,所以我開了一個敘事鋸的 Discord! 如果你對敘事鋸的出版品、內容,或許立衡的創作,或者對書寫、出版、娛 …

Aug 30, 2025: 未來的短文格式 就大概會像這樣吧。首先第一段就是標題,這在 Threads 或 Medium 或可能甚至 Micro.blog 自己都是這樣(待確認)。雖然 microblogging 照理說不需要有 title,但現實就是第一行會被當作 title。很多書寫 app 也是這樣做的,iA …

Aug 30, 2025: 蠻好奇「標準字」這個詞的原文到底是什麼,跟「標準」到底有什麼關係,於是查了一下。原來標準字英文是「logotype」,並不是指一種字體,而是指「以品牌名稱呈現的 logo」。也就是說,它就是 logo 本身(的字的部分)。相對而言是圖像部分的「logomark」。所以「標準字設計」在目前我接觸到的語 …

Aug 30, 2025: RSS 仍然是網路內容的主要發佈管道之一,只不過現在它比較退居幕後。Podcast 就是透過 RSS 來發佈的,只不過不一定是直接發佈給消費者,而是先發佈到各大 podcast 平台去「上架」,讓消費者找得到這個 podcast,然後再直接或間接訂閱它的 RSS。 另一個 RSS …

Aug 30, 2025: 「敘事鋸」的商業概念是從《Transmedia Marketing》這本書而來的。老實說並不是什麼很難的概念,甚至也沒有很新——2015 年就在美國出版了,整整十年前,而且與其說這本書是引領風潮,不如說是更早之前的跨媒體行銷經驗統整。在好萊塢裡的實戰經驗。裡面確實有很多顛覆我概念的東西,比如說原來品 …

Aug 30, 2025: Kobo 在 Pocket 關掉之後,改跟 Instapaper 合作了。我覺得 Kobo 真的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是在「稍後閱讀」這一塊。「稍後閱讀」不只是字面上的簡單意義而已,它更是閱讀全球資訊網的另一種方法。可以說是替代版的瀏覽器。在「稍後閱讀」裡,網路變成靜態的樣貌,幾乎沒有互動性。這意味 …

Aug 29, 2025: 社群媒體是自有還是他有 我發現在書寫貼文的時候,大概可以有幾種心態模式:對受眾說話,為河道書寫,或者為個人頁面書寫。 對受眾說話 就是想像自己在面對面的對一個人(或一群人)說話。 想像對受眾說話我覺得還蠻困難的,因為演算法不知道會把你的貼文送給誰,很可能不是你的受眾。 另一方面,做為讀者,在河道上多半你也不會覺得看到的貼文 …

Aug 29, 2025: 話說回來,我覺得 blog 吸引人的地方就跟散文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類似的。或者說是整個非虛構文學。小說啊詩啊,怎麼說呢,好像不那麼適合 blog。可能因為它們是超越時間性的——blog 是附著於現實的時間線上面的。小說跟詩也不是不能附著於現實的時間線上面,那會是有趣的實驗。不只是附著於現實時間,而且 …

Aug 29, 2025: 今天來到台北城中的咖啡廳想要發呆。說是這樣說,但還是在 iPad 上面打字。因為想要搞清楚 weblog 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日誌嗎?所以我打日誌看看。《Sense,從知識開始》(我拒絕使用「品味」一詞在這裡)説要去找一個產品的「sizzle」,也就是這類型產品的本原。我想要找到 weblog …

Aug 29, 2025: 為什麼敘事鋸不再使用 AI 產製內容 在《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裡,我有用 Midjourney 來生成封面與內頁彩圖,並且將 Midjourney 列於版權頁上。而每張圖都是我花了可能半天到一天時間不斷的調整 prompt 才產出來的,所以所以我自己也把自己跟 Midjourney 同列插圖。當時的情況是 Midjourney 好像 …

Aug 28, 2025: 付錢給創作者的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這代表了又一件很棒的作品的誕生。

Aug 28, 2025: 為什麼我們需要「無聊」? youtu.be/orQKfIXMi…

Aug 28, 2025: 敘事鋸 is all about 「想像」的技術。 如何建構想像,如何實踐想像,如何溝通想像,如何販售想像。

Aug 28, 2025: 敘事鋸是一個觸感的媒體。 是嗅覺與聽覺的媒體。 文字是我們用來在潛意識層級溝通的介質。 如果想來點腦中感官按摩的話,我們這裡有些貨。

Aug 27, 2025: 如果機械狗可以畫出台北市的數位雙生版本,那麼大概會用來打模擬巷戰吧。 也許裡面會有個角色像《啟動原始碼》一樣一直死掉重生,為的就是要找出贏的方法。

Aug 27, 2025: 跟經銷夥伴、作者確認好,並且找到厲害的插畫師,準備要來做短篇故事小書了。 能不能賣呢?這是其次的問題。首先是把書做出來,並且自己喜歡、作者喜歡、通路喜歡。當然,讀者也喜歡就太好了。

Aug 27, 2025: 把《噬神師》投了書展大獎與準備投金蝶獎。我覺得獎項這種東西就是重點在於報名而不是得獎,因為報名獎項的時候都會被提醒一次「對,我做出了一個我滿意的作品」這件事,因而感到滿足。

Aug 27, 2025: 是說我還蠻想把我的試寫稿給人看的,但是會有人想看嗎? (今天還沒有進度)

Aug 27, 2025: 書寫的媒體確實是會影響書寫的語氣與態度,甚至整個說話的方式。 或者應該說是書寫的對象——雖然我希望我寫的文字是寫給你,敘事鋸的讀者看的,但實際上,我無可避免的會在潛意識的層面受到編輯的喜好影響。畢竟編輯之於寫作者來說,就是「第一讀者」,是讀者的化身。 而當我書寫的媒體是社群媒體時,除非是時序排列的社 …

Aug 27, 2025: 在《噬神師》的版權頁裡有這個序號⋯想問還有其它的書也會做這種序號嗎?每本都不一樣的。

Aug 27, 2025: 學生時期讀過這本,好像是藍色封面吧。這本的特點是非常強調四種基礎的排版概念:proximity,alignment,repetition,與 contrast。基本上做到這四點就是好看的排版了,在台灣的話可能設計 PR 值已經有 90+(以全民來說)。甚至你把這幾個原則拿去編劇、剪接、製作音樂、房間 …

Aug 26, 2025: 當需求減少時,你怎麼會想說要增加定價呢? 要怎麼跟市場說? 「因為你們買的比較少,所以我要賣得比較貴。」 也太誠實了吧。我想市場大概也會很誠實的說, 「噢那我不買了。」 — 當需求減少時,去重新定位也好,找新市場開拓也好,或者想辦法為產品加值也都好。 哪有直接跟消費者說,「抱歉因為你們買得少,所以我 …

Aug 26, 2025: 跟朋友討論業界的問題。雖然知道很多制度上的問題是造成產品疲弱的主因,但也知道,就算改成好的制度,裡面的人的大腦沒有變(從上到下),那麼結果還是一樣的。 然後大腦要改變是很難的(能 evolution 的早就 evolution 了),所以大多時候產業是需要 revolution 的。用政策的術語來 …

Aug 26, 2025: 雨曦《噬神師》的精彩對談已經全部上線到各大 podcast 平台了,如果你對詩或創作有興趣,有看過或讀過《噬神師》,或者就是想聽聽徐明瀚、李曼旎、顏艾琳、孫得欽、許立衡(我)的聲音與思考,歡迎到 podcast 平台搜尋「噬神師」聆聽~

Aug 26, 2025: 已經寫了三千字。這次文學創作獎勵的小說組要試寫五千到一萬字,根本就是在寫短篇故事了吧!(當然寫法是不一樣,只是字數差不多啦) 有人也在準備投文學創作獎勵的嗎?進度如何了?

Aug 26, 2025: 仔細想想,最近重塑我的世界觀最大的大概是媒體生態學、transmedia marketing、Aggregation Theory 吧。好像都是媒體理論,畢竟自己花的時間大多都是在(狹義的)媒體裡面,也都是在生產媒體作品。 從這些媒體理論來看,我們這個社會會變成這樣是非常好預測的事情。另一方面來說, …

Aug 26, 2025: 學生時期看了《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動畫版跟漫畫版,但一直到最近重看,我才發現綾波零原來就是那個⋯⋯我到底是不是電影系的學生啊。 然後我也才看到劇場版《真心為你》的結局其實是被憤怒的網友啟動的。在劇中,畫面上出現「庵野去死」之後,XXX 就 XXX 了。所以庵野是那種很需要鞭笞的作者嗎?不被鞭笞的話結尾 …

Aug 25, 2025: 我發現我寫小說的時候好像愛寫景勝過愛寫人。 雖然知道人物角色很重要,但景物對我來說也是主角啊。 有人愛讀場景細節的嗎?或者也愛寫場景細節?

Aug 24, 2025: 情緒價值 是 因為情緒脆弱 容易剝除 產生裂縫 才產生的產品 可以去補那些空隙 以及 表層的皮 塗抹的時候要注意輕重 刷子會留下痕跡 或者說筆觸 風化作用逐年變強 所以銷量越來越好

Aug 24, 2025: 換個位置就換個腦袋 換個腦袋也可以換個位置 你想要換腦袋還是換位置 還是都不想? 我沒有辦法幫你 但是他可以

Aug 24, 2025: 最近因為要趕文學創作獎勵的申請期限,所以語言大概會變得支離破碎一點。

Aug 24, 2025: 有些人喜歡幫演算法寫使用手冊 當桌頭 但是最大的巫是 mosseri So there’s that 當個在家修士也不錯 自己禱告

Aug 24, 2025: 我們都是猴子, 仰望星空的猴子。

Aug 24, 2025: 魔法是被科學發揚的。 科學是魔法學的最成功的分支。

Aug 24, 2025: 古騰堡括號 我們在後括號的後面 回歸到了本文。

Aug 24, 2025: 也許 0 和 1 是惡魔的語言 惡魔會說人類的語言,但它們只是在騙你 你想跟惡魔交易,獲得強大的力量嗎? 沒有代價也可以哦。

Aug 24, 2025: 有的時候,我會躺在地上 然後想像自己背著地球。 大地吸住我 讓我不會往下掉。

Aug 24, 2025: 敘事鋸也蠻喜歡把「劇情設計」類比成旅遊路線設計的。 我們在看故事作品的時候,主角就像導遊一樣,帶我們去到不同的景點——不只是地理上的景點,也有情緒上、時間上、智識上等的不同景點。所以很重要的是,要讓旅客(觀眾讀者)們不要掉隊,就必須時刻抓緊他們的注意力。 景點路線的選擇與設計很重要,也許參加一些大活 …

Aug 23, 2025: 今天聽乃賴演講(再推一下他在高雄跟政府開的編劇班),最後面有討論到說為什麼台灣很難做科幻作品出來,有聽眾提問說台灣(做遊戲)技術明明都有,只是可能編劇之類主創不是台灣的,到底為什麼做不出好作品來? 對敘事鋸來說,「說故事」這件事,也是技術。不只「也是技術」,更是最難培養的技術、作品中價值最高的技術。 …

Aug 23, 2025: (續)最後,不分創作者好壞的基本收入可以減少非常多的行政成本與爭議。 首先就是將守門人去除,剩下判定申請資格的承辦人。雖然判定「創作者身份」的方式也是個問題,但至少較為中性,更容易避免黨派政治、拉幫結派等爭議點。 同時,也減少其它政策目標的影響。對公民而言,就是減少意識形態的問題,或者簡單來說,不會 …

Aug 23, 2025: (續)為什麼需要大量的「普通作品」? 普通作品的定義是,雖然可能看過就忘記,但還是會想去消費。 首先,這樣的作品,是產業非常重要的經濟基礎。大量的普通作品才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而不是重押在風險高的優良作品。 再者,類型的產生是需要大量普通作品的。不管是科幻、奇幻、偵探等都是由大量像 pulp …

Aug 23, 2025: (續前篇)而為什麼對創作者是基本收入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創作者的首要生命意義並不是「利」,不然就不會來搞創作了。創作者更重視「名」。所以對創作者來說,並不會因為拿了基本收入就不想創作。反而現在有太多的創作者是因為沒有穩定的收入,而需要去做廣告業或翻譯之類的。 而大家知道嗎?這些工作都正在被 AI …

Aug 23, 2025: 我想到一種文化補助的策略:創作者基本收入。 補助的最終目的是建立起內部市場的健康循環,而這需要加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相青睞。 在社群媒體的年代,其實創作者很多時候比中間人還接近終端消費者。因為創作者通常是很懂他所創作的類型,可以輕易的跟他的受眾講同一種語言,反而很多中間人是做不到這點的。畢竟拿政府補 …

Aug 22, 2025: 做新書就是我買書的藉口!

Aug 22, 2025: 看到有些Meta 粉專被停權,我想推廣一下 IndieWeb 的概念(跟獨立出版的 indiepub 有一點像)。 簡單來說就是「擁有自己的網域」+「擁有自己的網站」,然後將內容發表在自己的網站上面。 我是用 micro.blog 這個服務。它可以在我發表短文之後, …

Aug 22, 2025: 如果說到加點陰鬱感的 city pop,你們會想到哪位台灣繪師啊?

Aug 22, 2025: 與其說是「母語尷尬」,不如說是「台灣華語尷尬」。 台詞如果是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幾乎都不會有這個現象。甚至純正外省腔演員講外省腔華語也不會有。 最尬的就是把外省腔台詞硬塞給本省腔演員,或甚至文藝腔、翻譯腔台詞。就是一堆現實生活中沒人在用的說話方式。 香港有「書面語」的概念,我認為台灣其實也有,只 …

Aug 22, 2025: 「母語尷尬」到底是什麼? 文化環境基礎架構不穩的其中一點,就是「戲劇語言的缺乏」。 什麼是我所謂的戲劇語言?其實就是表達各種態度或情緒時常常會用到的說法。比如說我們對日文、英文或甚至韓文的某些句子特別熟悉——「哪嚕齁頭」、「M3」、「歐某」。在這些地方的語言,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影視作品用很多的緣故,本 …

Aug 21, 2025: 在想短篇小說(一萬字左右的那種)能不能單獨成冊出版。 能的話那文學獎那麼多沒被集結的短篇小說是不是有一線生機了?

Aug 21, 2025: 我是在關掉字幕看電影之後,才真的了解到什麼是「戲」。 老實說戲並不是什麼很難體會的東西。大概就跟聽音樂的時候覺得「這個歌手唱得好不好」或者「我喜不喜歡」是類似的東西。只要專心聽,或者專心看,就很容易感受得到。 但是開著字幕去看電影的時候,就好像聽音樂的時候在看歌詞本,注意力都被文字所吸走了,怎麼可能 …

Aug 21, 2025: 看到有人在討論為什麼不看台灣影視作品,我常常想寫原因,但寫到一半又覺得不太對。 有個東西很難言傳,是一種「文化環境」的感覺。我在英國生活的時候,你會感覺他們的文學、劇場、電影、電視、音樂等領域是一體的文化,而不是分開的文化圈。 同樣的,在消費日本作品的時候,也會感覺到小說、漫畫、動畫、電影、劇場、舞 …

Aug 20, 2025: Currently reading: 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 by 許立衡 📚 Micro.blog 竟然抓得到我的書欸,真讚。不知道《噬神師》什麼時候才抓得到。

Aug 20, 2025: 我錄了一個 1901 年跟現在的台北市區地圖的比對,發現很多路現在應該都還找得到啊~ (台北城的四面城牆在哪四條路上,我也是快三十歲才知道)

Aug 20, 2025: 然後同步戰紀中的人造雨雲啊,海拔很低,可能只有幾百公尺而已。所以一些比較高的摩天大樓,很容易就會比台北盆地的人造雨雲高。 這不知道是技術限制還是人為操弄,總之這些雲就大致分隔出了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上層的人住在雲上的高樓層,白天曬日光浴,晚上看銀河喝紅酒吃原型食物。 下層的人則是習慣穿遮雨斗篷、橡膠 …

Aug 20, 2025: 我在 SYNC(同步戰紀)裡呢,設定了台北是具備天氣操控的能力的。沒辦法控制颱風,但可以造成雲層與降雨。(人造雨雲科技在現實中也早已經被實現,只是我們還沒有去用而已) 而台北的上層階級,就把天氣控制系統設定成永遠在下雨的情況。主要是降雨具備空氣淨化的功能,又可以降低濕度,根本是城市規模的空氣清淨除濕 …

Aug 20, 2025: 看到南機場/廈安站爭議,我想說我還蠻著迷於「古地名」這件事的。 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小時候住台南新化,但新化人幾乎都知道新化古名是「大目降」,是西拉雅語。西拉雅語曾經死亡,但西拉雅族人與台南市原民會有努力推動復甦(我看維基百科寫的)。然後「新化」則好像是日本人取的。 看到這些古地名,我就會去想像,也不過 …

Aug 20, 2025: 所以呢,我現在都不直接去推銷自己了,而是先讓大家對我跟作品的名字有印象就可以了,才會在這邊一直發廢文。 這樣也許當你走進書店看到我的《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的時候,就會想拿起來翻一下了吧? (紫色書脊,應該很好找) (我前幾天還是有在書店架上看到,感謝夥伴持續上架,足感心!)

Aug 20, 2025: 剛剛才讀到石頭書電子報關於「作者如何行銷自己」的題目。這個問題呢,我研究好幾年了,到現在還是不知道。嗯我都已經在幫別的作者做行銷了,還是不知道自己做為一個科幻小說作者到底要怎麼推廣。 更精確的說,我知道要透過 influencer 去強化自己的作品名聲,與業界夥伴互相對話創造話題,等等等等的。但我不 …

Aug 19, 2025: 我最近在試用 micro.blog 這個平台。它本身是個可以放長文跟短文的部落格,重點是它可以自動轉貼到 Threads、Mastodon、Bluesky 等地方,甚至好像還有自動電子報,可以選日報、週報、或者月報。 我現在書寫與發表內容有一個痛點就是,一次要面對太多平台,很浪費我的精神與時間。尤其 …

Aug 19, 2025: 文字是一種新科技 去年在高雄城市書店與乃賴對談的時候,乃賴提到了一個議題是,文字比起影音來說,是一種更古老的載體媒介。我忘記為什麼會提到這件事了,但我當時的回應是,文字即使在今日,仍然是最先進的科技之一。之所以會這樣講,是因為我曾經花蠻多的時間在程式語言的世界裡混。而對於程式設計來說,除了程式語言本身就是文字之外,像 …

Jul 30, 2025: On Marketing 我曾經搞不清楚行銷與銷售的差別。其實還可以再加上業務與公關。這些詞看起來感覺不出什麼差異,感覺就是要把產品推銷給顧客,只是用不太一樣的方法而已。 在讀了幾本教科書(《Transmedia Marketing》與《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等)以及數不清的內容行銷網路文章之 …

Jul 29, 2025: 不要再過度翻譯了 我真的是受夠台灣知識類翻譯書的過度翻譯了。什麼是過度翻譯呢?其實有好幾個層面。以我現在在讀的《品味,從知識開始:日本設計天王打造百億暢銷品牌的美學思考術》來說好了。 書名的過度解釋這本書原文書名是《センスは知識からはじま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是沒有副標的。台灣整體在「命名」這件事上面感覺有一些障 …

Jul 7, 2025: 《噬神師》精彩系列對談即將開跑! 我們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將會有一連串圍繞《噬神師》的對談,於台北的四個文學地點,由作者雨曦與四位文學與影像領域的創作者/評論者對談。 首場我們邀請到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徐明瀚做為與談嘉賓。徐明瀚老師在多所藝術與傳媒學系任教,並且是我個人很喜歡的《Fa 電影欣賞》雜誌前主編,對影像、媒體與藝術領域的學 …

Jul 6, 2025: 我不想再為社群媒體提供養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已經有蠻長一段時間沒有在社群媒體上面發文了。大概是沒有,因為社群媒體上面的內容超爆多,演算法也不會讓你看到所有追蹤對象的新貼文,所以就算沒看到一個人的文章,你可能也只是感覺「怎麼好像某人的文章很久沒出現了」,不點進去那個人的個人頁面是不會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在發文的。 我除了不發 …

Jun 12, 2025: 《噬神師》的封面生產過程(上) 昨天我們到三重的格志凸版印刷看我們的封面的印刷過程。這是一個難忘的經歷,有很多想要分享的東西,但讓我先從這個封面的最初想法開始講起。 封面插圖 UTIN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先在 Miro 上面跟作者雨曦進行封面想法的討論。我們雙方原本就都想要用帶有點動漫風格的手繪插圖來當作封面,大概因為詩集中就有 …

Apr 29, 2025: 楊勝博X許立衡:在地賽博龐克的未來想像 紀錄整理:朱庭儀 前言數位時代浪潮席捲全球,而具有台灣特色的賽博龐克文學也正默默綻放。本次「賽博台北.意識共振」系列主題講座以《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為文本發想,透過一系列實體講座深入探索書中世界。活動邀請中華科幻學會常務理事、《幻想蔓延》作者楊勝博與《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作家許立衡進行對談, …

Apr 16, 2025: 黃哲翰X許立衡:社群時代與遊戲化現象探討 紀錄整理:朱庭儀 前言在數位時代的洪流中,我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視「社群上的連結」,卻也在實體環境下把彼此推向更遠。這場以「社群時代與遊戲化現象探討」為題的講座,邀請到《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作者許立衡與轉角國際、端傳媒特約作者黃哲翰,共同探討賽博龐克文學在遊戲社群上如何體現,以及現代社群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