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敘事鋸不再使用 AI 產製內容
在《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裡,我有用 Midjourney 來生成封面與內頁彩圖,並且將 Midjourney 列於版權頁上。而每張圖都是我花了可能半天到一天時間不斷的調整 prompt 才產出來的,所以所以我自己也把自己跟 Midjourney 同列插圖。當時的情況是 Midjourney 好像還在 V3 還是 V4 吧,AI 生圖還僅限於特定圈子裡面,沒有後來吉卜力風 AI 圖等等的那麼出圈,ChatGPT 等也還沒有內建產圖功能。簡而言之,就是 AI 圖還沒那麼氾濫。
但現在不一樣了。AI 圖氾濫到不行,社群媒體的廣告圖文常常都看得到 AI,新聞媒體也充斥 AI 圖。這是一個 AI 圖多到讓人反胃的時期。
所以敘事鋸不再使用 AI 來做內容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不想與氾濫的 AI 風圖片同流。不只做不太出差異化,更會使人感到過量而不舒服。AI 圖已經夠多了,實在不差我們一個。
第二個不用 AI 的原因,是敘事鋸頌讚創作者之間的合作。對我們來說,圖像的產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也包括我們)。
我之前聽一個 YouTube 科學教育頻道「Veritasium」的演講,他講到「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是知識的傳遞而已,而是創造出一個社群,一個共同學習的社群。」也就是說,重點是社群。我覺得文創產業也是這樣的。重點並不是產出高品質的作品而已,而是做為一個個的「創作者—消費者」社群,共同去創造想像、經歷故事、感受體驗。
所以,作品本身固然重要,但是作者、出版者與讀者等各個社群節點之間彼此的關係也等同重要。體驗並不是只存在於作品內部,甚至不僅限於書店、電影院、咖啡廳等消費場所,更是從創作時,不同的創作夥伴產生連結時開始。
而所有這些,都是 AI 所不能提供的。「社群感」的來源終究得是真人。創作者不僅僅是生出作品而已,更是在用作品來與大家對話。
第三點呢,則是敘事鋸希望看到一個有益創作者的未來。
這個點聽起來好像很宏大,但確實是敘事鋸創立的核心精神之一。我們希望建構起穩定的流向創作者的現金流,因為我們相信這是支持台灣文創產業與我們喜歡的創作者最直接的方式。不僅僅是贊助對方而已,更可以共創彼此都滿意的作品、把作品透過我們的通路呈現給讀者。
所以雖然 AI 很便宜,但也許我們的初始目的之一就是要 donate 給創作者。對我們來說,金錢的流向代表了我們對想要的未來投票,而我們投給創作者有個好的生存環境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