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是自有還是他有
我發現在書寫貼文的時候,大概可以有幾種心態模式:對受眾說話,為河道書寫,或者為個人頁面書寫。
對受眾說話
就是想像自己在面對面的對一個人(或一群人)說話。
想像對受眾說話我覺得還蠻困難的,因為演算法不知道會把你的貼文送給誰,很可能不是你的受眾。
另一方面,做為讀者,在河道上多半你也不會覺得看到的貼文是在跟自己說話。因為社群媒體的本質跟訊息群組還是很不一樣的。社群媒體就像是公開的布告欄,放上去的貼文就是給所有人看到的,所以這些貼文並不會跟受眾產生直接的連結,除非在貼文裡面指名道姓。所以貼文的內在價值是很重要的,需要有這些價值,才有辦法與受眾產生共鳴。不然的話,就算是受眾,可能也不會理那則貼文。
相對之下,群組裡的訊息就真的是在對受眾說話。所以我覺得如果要直接跟受眾說話,比如說跟大家說「歡迎來參加活動」,或者「明天書籍就上市」之類的,比較適合到群組裡面傳訊息。群組具備一種「我群」感,發訊息時給人感覺會比在社群媒體上發貼文更有連結感,因為知道是特別發給群組看的。(同樣的訊息要發在社群媒體上,要想辦法注入價值。)
所以我覺得,要跟既有受眾直接說話的話,就開群組吧。
為河道書寫
我們很容易就會變成在為河道書寫,因為河道是所有社群媒體的預設介面。不管那是 AI 演算法主導的 Threads,還是時序排列的 Mastodon。也就是說,整個平台很容易被當成是一個媒體,而不是不同自媒體的集合。雖然說我們還是可以進入到個別的個人檔案,但重心還是會在河道上。
這會導致整個社群媒體平台趨同,或者分成幾個主要版本。個人的書寫風格很容易會被影響,變成一個媒體平台上沒有稿費的投稿者,而且作者處不會顯示名字,只有帳號。以這種情況來說,社群媒體明顯就是「他有媒體」,我們只是供稿而已。
另外,以河道為重心的話,很容易被別人的議題帶著走。好處是互動率會變強,壞處是會失去議題主導的能力,而且⋯⋯互動率變強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是好事。具體而言,就是很容易不小心就跟人摩擦,或者耗費大量時間在焦慮一些其實不關己事的議題上面。某些社群媒體平台就喜歡我們彼此之間吵來吵去,還會特別推送爭議性高的貼文給相反立場的人看。
為個人頁面書寫
我覺得好的品牌是可以在社群媒體上面保有自己的風格的,也就是把社群媒體當作「自有媒體」來經營。重心要放在自己的 profile 頁面上面,因為那等於是你自己的 microblog ,你的微網站。是你的個體脈絡。或更好的方法是,有自己的獨立網站,再把文 cross-post 到社群媒體上。反正重點就是,不要跟著演算法河道走,不要被那些東西所影響。最好連開都不要開——除非你想蹭熱度,或者你並不是想寫貼文,而是去上面跟人互動。
遠離社群媒體,然後去感受無聊,感受自己的生活,觀察自己周遭的環境,做自己的工作,生產自己在生產的東西。有什麼想法的話,打開自己的 blog,寫下一些觀察或一些心得,發想一些東西,紀錄一些感動。為了你自己的頁面而寫,這樣的東西才算是「自有媒體」。
當然,找個可以用電子報訂閱的平台來寫,套個自己的網域,找個自己喜歡的模板,這樣的「媒體自有性」才會更加提高,品牌力也更強。
最低限度的做法,就是忘掉首頁的演算法河道,把個人頁面當成是個人網站來寫。如果有人來回應的話,就有禮的互動應對。演算法河道讓人跟人之間的交流距離變得極短,很容易跟有相同話題的人湊在一起,但也很容易因為距離太近、想法與說法太直接而產生摩擦。所以我想,比較懂的人,在演算法河道裡溯溪的時候,應該都會走得比較小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