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母語尷尬」,不如說是「台灣華語尷尬」。
台詞如果是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幾乎都不會有這個現象。甚至純正外省腔演員講外省腔華語也不會有。
最尬的就是把外省腔台詞硬塞給本省腔演員,或甚至文藝腔、翻譯腔台詞。就是一堆現實生活中沒人在用的說話方式。
香港有「書面語」的概念,我認為台灣其實也有,只是比較隱性。我們學的「好的文字」其實跟我們自己的腔調與用法是有差距的,就算兩者都是華語也一樣。
比如說,「哪怕」就是一個我覺得很書面語的東西,很容易不小心寫出來,但實際上口語都是用「就算」吧?
更不用說某些人常常攻擊的「語言癌」,根本就是很常用的口語說法。
結果是我們在寫台詞的時候,常常寫出書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