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海豚色詩人:讀《噬神師》 by 李曼旎
讀雨曦《噬神師》時,我正在聽最愛的一張港樂專輯,彭羚《要多美麗有多美麗》,其中最眩惑的一曲〈漩渦〉:「沿著你設計那些曲線,沿地轉又轉墮進風眼樂園。世上萬物向心公轉,陪我為你沉澱。」封面上的她,似無限墜落又似永恆漂浮,身側一尾海豚洄游,若一抹隨時會消逝的影子。雨曦的詩,給我的亦是這樣一種感覺:透明的力在詩行與詩行之間旋轉,形成漩渦;稠密到讓人有窒息感的意象,成為海水吞噬每一個闖入者。他是一位潛行於意識之海的「海豚色詩人」,不願曝露於明亮的水域,只鍾情在幽暗處棲息,間或有浮出浪花的一瞥,閃現粼粼色澤。那是一片停止運作的海域,沒有秩序,沒有重力,只有語言在其間漂浮:
跟你於黑暗裏於停止運作的海
捧着屬於藻類吐出的光
——〈Plant louse〉
「異」的二重奏:雨曦《噬神師》的生活圖景與秩序重構 by 李中翔
作者:李中翔
城市之於人的意義是什麼?當我每每走在臺北街頭,試著用手機鏡頭與備忘錄刊載我所認識的城市,那想起來的幾句箴言與空間理論,隨手附註其間,便覺得自己已開始懂得世界運行的深理,然而陌異感卻從一次次的回望中升起。因為日子過於井序、條分縷析,那慣養出來的稜角開始刺人扎心,這才發現我們心底早已有個聲音,希望我們解構一切既有形式。《噬神師》就像是將熟悉的生活拆卸為細碎的畫面,重新組裝嵌合,同時情緒也隨演繹與詮釋的狀況反覆調聲,最終讓我們看見了新秩序的誕生。翻開一本詩集,有時像是在大霧裡摸索輪廓,感受生命的厚度;有時卻也能像《噬神師》這樣,遊走在邊界之上,而且地表傾斜,以我們較為生疏的模式,去感受物象、時間、經驗交錯而生的美感,而不去科學化的計量生命的規準。或許,它也是一本充滿「對照」的解答之書,在異文化、異域的想像與驗證中,帶領我們徹底地走一趟屬於自我經驗與感受史的旅程,如〈虛構〉一詩末段,用幻想、影子看見城市,與時間深處那「不斷繁衍的故事」。
社群媒體是自有還是他有
我發現在書寫貼文的時候,大概可以有幾種心態模式:對受眾說話,為河道書寫,或者為個人頁面書寫。
對受眾說話
就是想像自己在面對面的對一個人(或一群人)說話。
想像對受眾說話我覺得還蠻困難的,因為演算法不知道會把你的貼文送給誰,很可能不是你的受眾。
另一方面,做為讀者,在河道上多半你也不會覺得看到的貼文是在跟自己說話。因為社群媒體的本質跟訊息群組還是很不一樣的。社群媒體就像是公開的布告欄,放上去的貼文就是給所有人看到的,所以這些貼文並不會跟受眾產生直接的連結,除非在貼文裡面指名道姓。所以貼文的內在價值是很重要的,需要有這些價值,才有辦法與受眾產生共鳴。不然的話,就算是受眾,可能也不會理那則貼文。
為什麼敘事鋸不再使用 AI 產製內容
在《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裡,我有用 Midjourney 來生成封面與內頁彩圖,並且將 Midjourney 列於版權頁上。而每張圖都是我花了可能半天到一天時間不斷的調整 prompt 才產出來的,所以所以我自己也把自己跟 Midjourney 同列插圖。當時的情況是 Midjourney 好像還在 V3 還是 V4 吧,AI 生圖還僅限於特定圈子裡面,沒有後來吉卜力風 AI 圖等等的那麼出圈,ChatGPT 等也還沒有內建產圖功能。簡而言之,就是 AI 圖還沒那麼氾濫。
但現在不一樣了。AI 圖氾濫到不行,社群媒體的廣告圖文常常都看得到 AI,新聞媒體也充斥 AI 圖。這是一個 AI 圖多到讓人反胃的時期。
文字是一種新科技
On Marketing
我曾經搞不清楚行銷與銷售的差別。其實還可以再加上業務與公關。這些詞看起來感覺不出什麼差異,感覺就是要把產品推銷給顧客,只是用不太一樣的方法而已。
在讀了幾本教科書(《Transmedia Marketing》與《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等)以及數不清的內容行銷網路文章之後,以及一年的實際操作經驗,我現在對行銷有比較不一樣的想法了。我現在也不會稱之為「行銷」,而是「marketing」, 比較像是「做市場」這樣的感覺。這個詞彙的選擇是根本上的態度差異:「行銷」這個詞的隱藏意涵是「把東西賣出去」,畢竟有「銷」這個字眼在,感覺是單向的輸出。「Marketing」則隱含了「與市場互動」的感覺,是雙向的溝通。
不要再過度翻譯了
我真的是受夠台灣知識類翻譯書的過度翻譯了。什麼是過度翻譯呢?其實有好幾個層面。以我現在在讀的《品味,從知識開始:日本設計天王打造百億暢銷品牌的美學思考術》來說好了。
書名的過度解釋
這本書原文書名是《センスは知識からはじま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是沒有副標的。台灣整體在「命名」這件事上面感覺有一些障礙,從電影名到書名到政策名到產品名,就是普遍缺乏一種「品牌感」。對我們來說,名字的用途好像就只是要讓人快速明白內容,然後要塞一些 buzzword 這樣。
我不想再為社群媒體提供養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已經有蠻長一段時間沒有在社群媒體上面發文了。大概是沒有,因為社群媒體上面的內容超爆多,演算法也不會讓你看到所有追蹤對象的新貼文,所以就算沒看到一個人的文章,你可能也只是感覺「怎麼好像某人的文章很久沒出現了」,不點進去那個人的個人頁面是不會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在發文的。
我除了不發文之外,也盡可能的不互動,甚至連打開社群媒體都不打開,保持登出狀態。為什麼呢?
楊勝博X許立衡:在地賽博龐克的未來想像
紀錄整理:朱庭儀
前言
數位時代浪潮席捲全球,而具有台灣特色的賽博龐克文學也正默默綻放。本次「賽博台北.意識共振」系列主題講座以《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為文本發想,透過一系列實體講座深入探索書中世界。活動邀請中華科幻學會常務理事、《幻想蔓延》作者楊勝博與《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作家許立衡進行對談,藉由多元視角的交織,觸發對於社會發展下的反思以及觀點。
「既然有這麼大、這麼難打倒的敵人,就會有新的英雄出現。這些角色通常都是社會的邊緣人,不想成為企業希望他們成為的人,所以他們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想要脫離這個社會。」 —— 楊勝博
黃哲翰X許立衡:社群時代與遊戲化現象探討
紀錄整理:朱庭儀
前言
在數位時代的洪流中,我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視「社群上的連結」,卻也在實體環境下把彼此推向更遠。這場以「社群時代與遊戲化現象探討」為題的講座,邀請到《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作者許立衡與轉角國際、端傳媒特約作者黃哲翰,共同探討賽博龐克文學在遊戲社群上如何體現,以及現代社群媒體與遊戲機制如何塑造我們的日常生活。
《同步戰紀》的世界觀
立衡首先介紹了他的小說《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的基本設定:故事發生在近未來的台北,世界已從智慧型手機進化至AR眼鏡或隱形眼鏡等穿戴式裝置,人們可以直接在各處進行介面操作。主角是一名17歲少女,她意外喪失記憶,卻發現自己擁有進入他人意識的能力,於是踏上尋找自己真實身份的旅程,同時揭露背後潛藏的科技企業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