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社群媒體寫作的體驗如何
我在過去大概一兩個月以來,大量的在社群媒體上面寫作。不只是「在」社媒寫作,更是「為」社媒寫作:要嘛就是在回應社媒上的某些議題,不然至少也是想著社媒(Threads)上常見的書寫風格在寫。
我自己感覺這跟沒有寫給誰的 journal 寫作差異非常多。就是我在 journal 的時候,就是想到什麼就會寫什麼,原則上是把自己的思緒騰出來。如果是在跟人講話的時候,看起來就會像是一個人望向遠方在那邊自言自語的樣子。然而我最喜歡這種講話的模式,思緒的流出是最自然的。就算有自我審查,主要就是怕讓誰不舒服而已。這在訓練過後是可以很自動的進行的。
然而當我有書寫的對象的時候,或者應該說「說話」的對象的時候,我的書寫方式(連帶的我的思緒模式)也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可以說就是進入了一種「營業狀態」吧。基本上就會變成一種乙方,肩負著一種要服務閱讀者的責任壓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好事——當我想要做知識搬運的時候。
我想是當乙方的經驗,讓我獲得了一些把演算法社媒當成甲方編輯來服務(通靈)的能力。或者說錯覺。當然媒體刊物的風格不一定全部是演算法的鍋,但總之演算法應該是引領風格最主要的 agent。是的,我是把一個社媒平台當成一份刊物,只是它可能針對不同的讀者會展現出不同的版本而已。
說是通靈,事實上還是有很多量化資料給我參考的。前一陣子在 iPhone 17 發表會的週期,我寫了幾篇對 Apple 產品的分析,講我對他們的產品定位之類的看法。可能因為稍稍有一點 insight,所以流量很容易就爆了。從這就可以知道為什麼科技部落客跟 YouTuber 這麼多:尤其是 Apple,根本是結合了消費主義、進步觀、技術決定論等的人類夢想與慾望之象徵,自有的流量就很可怕。寫這種科技文,就是賣一下自己的商業洞察跟技術底(一些專有名詞丟得出來就可以了),然後給點情緒跟立場(畢竟是 opinion 比較有吸引力),就會吸引到很多人來討論跟轉發了。說實在的,就是受眾本來就大(且活躍),再加上 iOS 跟 Android 陣營之間的 beef,以及「未來」與「發展」帶給人的興奮感,讓這個類型的寫作很容易曝光吧。
再來是批評與抱怨台灣的電影產業的產業面的貼文。這種就是很迎合到社媒喜歡的情緒性且爭議性貼文。老實說貼文本身我已經盡量寫得不那麼有爭議,而是這個議題本身就是有爭議性。如果寫得不精準,大概很容易會被罵翻,所以也是很少業界人士想談論這題的原因吧。甚至也會消耗掉自己在業界的 B2B 品牌。所以這篇貼文實際上是在我有接觸 production studies、業界內線消息、本身也做過接案影視編劇、在台灣跟英國與業界人士合作過的情況下,才比較有信心去寫的題目。主要想傳達的也是 insight,而且是壓抑在心底很久的想法。但我覺得貼文的核心還是那種「受不了」的感覺、情緒。大概也是因為有情緒,所以才容易被社媒傳播並引發回應。但我本人真的也蠻討厭處理社媒上的負能量的,所以就算這種寫法容易有 engagement(想想各種「黑特〇〇」粉專),我也不想寫太多。就算貼文本身有建設性也是一樣。
不過我成效最好的一篇看起來也是很像在抱怨。怎麼說呢,畢竟我是寫 cyberpunk 小說的,而以 cyberpunk 的濾鏡來看世界的時候,很容易會有一種犬儒的感覺跑出來。簡化成一篇短貼文之後,看起來就有點像是在抱怨,但其實不是,是在用 cyberpunk 的感覺去尋找一個區域的生活的 insight。這篇我覺得是真的有飄出去(就算只是一點點),因為很明顯感覺到碰觸到很多我根本不清楚形狀的受眾。就是我不知道他們是為了什麼而被推送到這篇的,總不會是 cyberpunk 吧。
我本身是個不太喜歡抱怨的人,所以這兩種抱怨的貼文雖然有其他的價值在,而且一直寫下去的話應該可以累積流量,我還是不想往這個方向走。我自己最喜歡的應該還是那種,可以瞬間讓人跳脫現實、反 mundane、反日常的內容。比較常見的好像是一些鬼故事短文,或者圖文作者帳等等。不知道要如何用 cyberpunk 或者其他類型的角度來書寫這些貼文,但現在想一想,確實是有一些方向的靈感。
而 Apple 的分析則是我個人的愛好,但我也真的沒有很想要變成一個科技部落客⋯⋯那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職涯了吧。我就是偶爾關注一下科技的新聞,嘗試提出跟市面上的論點(Ben Thompson 跟 MKBHD)不一樣的想法與切入點而已。這也算是我對於新的小說的創作研究吧。最近買了《Careless People》,就是想看看 Meta 的內部文化與組織機制長什麼樣子。
我覺得我就是沒有特別想站到聚光燈下或鎂光燈前,只想在房間邊邊跟一兩個人小聲講話的那種,所以這算是我內在對社媒的流量有抵抗力的來源吧。就是當有文章真的飄出去的時候,我好像反而會覺得不是很自在,要等到下一篇又變成很少觸及的時候,我才覺得太好了,現在又只剩下一小群人在聊天了,比較安全與自在的感覺。
但即使是這樣,我還是覺得蠻燥的。我想這就是社媒的原罪,就是它們同時是社交空間,重點是 engagement,是一個人進到一個到處都有人在講話的場所。一個永不結束的聚會。像我這樣的I人,說是害怕互動也不太對,更是覺得繁雜且音量大的話語讓我有點頭痛。這是真的,我很受不了大一點的聲音,身體會本能的要我離開音波頻率高、振幅大的場所。我想有些社媒就真的是比較吵。
現在我是在自己的寫作 app(iA Writer)上面寫這些文字,我覺得就安靜很多。我覺得這種寫作狀態比較接近 journal,而我也比較沒有在管我到底寫了多少字,就是一直寫下去而已,偶爾回去看一下標題。這種狀態比較舒服。
我原本很抗拒為社媒寫作,因為我覺得社群媒體是出版業的最大競爭對手,而且是零和賽局,以注意力與閱讀習慣來思考的話。我必須要迂迴的建一個官方網誌,然後再設定自動轉貼到社媒,我才能說服自己去發表貼文到社媒上。另外我也告訴自己說,社媒也就是一個溝通管道而已,把它當成一個訊息群組就好了。啊我想起來了,當時給我最大動力來經營社媒的,其實是對於合作的作者的責任感吧。就是在這個以社媒為主要 discovery(導流來源)的時代,不在社媒上有能見度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意想不到的是,好像比較直接的好處是 B2B 的,也就是在社媒上認識了許多業界的網友。感覺我是把 LinkedIn 以外的社媒玩成 LinkedIn 了。
但我還是蠻討厭為社媒寫作的,因為會很明顯的感覺到,在上面的我並不是真的我。我的思緒很容易被牽著走,連帶的我寫下的文字與詞彙、語氣都會被影響。所以我現在還是在進行一種抵抗,就是不讓自己被完全吞噬。雖然感覺已經是胸部以下都被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