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us Updates

    AirPods 3 就是「翻譯透明化」的展示吧,就是雙方都戴上它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對話了。也就是說「翻譯」的權力是被硬體商(蘋果)所收走的。不要說真人口譯了,連第三方翻譯服務都搶不到使用者,只能轉做 B2B,徹底大宗商品化。

    成功讓部落格貼文自動轉發到 Facebook 了。原來這麼簡單的啊。接下來要開始串更多平台了。

    是說開會真的是很開心的事情。吹著冷氣,把參考的書攤在桌上,跟出版夥伴聊對這個產品的想像。很幸運可以跟這麼多厲害的人共事。

    我覺得朱宥勳有提到一點我很贊同,就是那道題目從頭到尾就是考一個虛構的東西。這完全是在考寫小說了吧,這是小說題吧。

    以前的題目都是預設要你分享真實經驗,你想掰也無所謂,但至少題目沒有要你掰。現在這題是直接要你掰欸,所以作文教育是有開始上小說了嗎?好像也不錯,未來台灣小說有更多新血了⋯⋯或者是因為受創傷而反而更少人創作?

    測試看看透過 IFTTT 自動轉發到 Facebook。

    終於把官網首頁做好。雖然表面上只是簡單的一些字跟圖的排版,但也是弄了好幾個小時⋯⋯結果文學創作獎勵企劃書今天還沒動,慘。不過好像有比較搞懂首頁的邏輯了,網站設計真的是很深的坑啊。

    剛剛跟設計師開完會了。封面書名可能會直接買凝書體來用吧。(因為是系列書要一直出就不特別做字了)(希望真的能一直出)

    反正我也沒有要在這裡當什麼「內容創作者」。我用社群媒體就只是來交朋友的,不是想免費供稿給社群媒體。這樣餵養出版社的競爭對手怎麼樣還是覺得很不好,所以之後會減少(我自己覺得)有料的內容吧。寫在網誌上變成長文,之後說不定還可以集結出書勒。

    反正我是打算把短貼文平台就當作以聊天為主,一來是我要寫知識性文章之類的「有料內容」的話我比較擅長寫長一點(因為我這時話很多)。二來是要跟深度知識性內容互動有點太難,不如講幹話就好。三來是我覺得社群媒體最好就是單純社交就好,不要去搶知識跟娛樂內容平台的定位。想要知識的話就去看書或看部落格吧。

    總之呢,我重新思考了一下短貼文跟網誌文章的差異,決定要重新定位一下這兩個東西。之後的短貼文應該會更接近閒聊的狀態吧,名稱也會命名為「狀態更新」。如果是可以被稱之為「內容」的東西,就會用長文章的方式發出來,盡量把有料的東西留在官網的網誌上面。

    社群媒體公司也是媒體公司。

    而媒體公司就應該負起媒體公司的責任。政府也應該用管理媒體公司的方式去管理社群媒體公司。

    今天在 Mangasick 入手了兩本小誌。

    一本是茵 Fengyin 的《被日子吃掉的⋯⋯》,很喜歡他描繪的「有機的」台灣街景。

    另一本是韓國的 TABACOBOOKS 的《TOKYO-BAGS》,因為很潮,大塊的綠色一直讓我想到班尼頓(雖然好像今年撤出台灣了)。

    我在嘗試用台灣華語寫出像《Neuromancer》一樣的語言。

    怎麼說呢,首先得要丟掉「中文」這個概念吧。剩下的是我講話的聲音,然後再用漢字與一點點拉丁字去紀錄這樣的聲音。當然,是我演出角色時的聲音。

    這意味著有極大比例的詞彙,我是用不到的。所有的成語首先都可以排除掉,除非我開口的時候會用到。除此之外,國文課那些需要注釋的詞,我大概也要丟掉。因為角色並不是一個國文素養很高的人,而是一個 17 歲少女,沒有上課、整天在 VR 遊戲世界裡練格鬥術,還有當半吊子 bartender。

    語法也可能要放掉。我剪接過蠻多訪談的,我知道台灣人講華語到底有多支離破碎。

    《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現正發售中。

    Michael Hyatt 這本 Platform: Get Noticed in a Noisy World 非常適合創作者與所有會碰到出版發行、行銷的人看。

    我真的是相見恨晚。因為他很快就解開了我一直以來的困惑:娛樂商品又不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那到底要怎麼提案?所有的商業書都說,要找到客群痛點、看看他們想完成的事是什麼、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啊娛樂商品在解決的就娛樂的需求啊,頂多解決「想消費某個類型的娛樂」的需求而已。

    他說,娛樂商品的 pitch 跟資訊商品不一樣。娛樂商品要講類型、主角、遇到的困難、故事的重點。

    太強了。只有商業跟出版雙修的本書作者(前老牌出版社CEO)才能有這洞見吧。

    書店只要有人潮就不會死。

    不只不會死,書店還有辦法更茁壯。但這個解法很地獄,看下去就知道了。

    首先要知道的是,「aggregator」(內容集散者)是內容價值鏈上最有權力的節點。這裡指的是消費者習慣的入口節點,比如說以前的報紙、入口網站,以及現在的社群媒體。因為內容集散者對消費者的黏性最強,內容生產者都會想要去上架之外,各產業也都會想要在這裡下廣告。

    是的,書店是現實世界中最主要的內容集散者之一——書店並不缺人潮,缺的是在店面購買的人。

    但內容集散者並不是在賣內容給消費者。相反的,它們是在賣廣告欄位給廣告主。

    是的,書店如果想要的話,可以更用力的賣廣告,連書架上也放。廣告就是一種解方。邪惡吧?

    www.reddit.com/r/PubTips…

    蠻多美國作者在這裡分享要怎麼樣做書籍上市的行銷與公關。有一些很實際的建議,比如說一個訊息要重複很多次才會被看到,或者「可憐行銷」(pity marketing)其實沒什麼用,要讓自己的書看起來很成功比較有效,等等。

    現在的網路感覺像是垃圾時間。

    基本上社群媒體已經壟斷網路,所以它們開始大便化(enshittification)。最近的發展是平台自己推出 AI 廣告產製功能,廣告即將全面 AI 化——品質當然不怎麼樣。

    再來是使用者內容也充斥著複製文與 AI 文,而更嚴重的是偽口碑行銷公司產製的大量虛構新聞。真人越來越難找。

    反正它們已經贏了(贏得使用者與廣告主),可以肆無忌憚的蹂躪新聞媒體、廣告業,更不用說使用者們。

    我們於是活在一張張編織出來的虛構世界裡,而那裡湖面總是有股屎味。

    www.hollywoodreporter.com/tv/tv-new…

    《奇妙人生 Life Is Strange》要改編成影集了!而且是由我的愛劇《去X的世界末日》的 showrunner 去改編。奇妙人生是我玩過印象最深刻的遊戲,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好奇要怎麼用影集呈現出來。

    部落格是倒敘法。

    不是普通的倒敘,而是全部的時間順序都是反過來的。如果以電影來描述的話,就是像諾蘭的《記憶拼圖》一樣,越往下讀下去,看到的是越早之前的東西。這跟一般的小說是相反的。

    我們認知的世界,是不是也因為我們習慣了這樣的反向敘事,而變成一個非線性而困在當下的世界了呢?

    把新書對談會變成 podcast 吧!

    敘事鋸在《噬神師》上市的時候,做了一件事情。我在每場新書座談會的時候,都帶了我的隨身錄音機(Tascam DR-05X)去現場,然後把它放在喇叭前面,並按下錄音鍵。

    如此,我就有現成的 podcast 素材了。(當然都有先跟講者確認意願)

    我發現這比直播或錄影要好操作得多。我有一場是我自己也上台講,沒有別的出版社方人員,一樣可以把聲音錄得很好,只要結束之後記得去拿回錄音機就好。

    而且活動通常是一小時以下,很符合 podcast 的長度。

    稍微調一下 EQ 之後,聲音品質可以變得意外的好。重點是放離喇叭近一點,避免房間的 reverb。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