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hind-the-Scenes
訂閱敘事鋸週報。每週一寄出。電子報存檔
我在嘗試用台灣華語寫出像《Neuromancer》一樣的語言。
怎麼說呢,首先得要丟掉「中文」這個概念吧。剩下的是我講話的聲音,然後再用漢字與一點點拉丁字去紀錄這樣的聲音。當然,是我演出角色時的聲音。
這意味著有極大比例的詞彙,我是用不到的。所有的成語首先都可以排除掉,除非我開口的時候會用到。除此之外,國文課那些需要注釋的詞,我大概也要丟掉。因為角色並不是一個國文素養很高的人,而是一個 17 歲少女,沒有上課、整天在 VR 遊戲世界裡練格鬥術,還有當半吊子 bartender。
語法也可能要放掉。我剪接過蠻多訪談的,我知道台灣人講華語到底有多支離破碎。
《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現正發售中。
把新書對談會變成 podcast 吧!
敘事鋸在《噬神師》上市的時候,做了一件事情。我在每場新書座談會的時候,都帶了我的隨身錄音機(Tascam DR-05X)去現場,然後把它放在喇叭前面,並按下錄音鍵。
如此,我就有現成的 podcast 素材了。(當然都有先跟講者確認意願)
我發現這比直播或錄影要好操作得多。我有一場是我自己也上台講,沒有別的出版社方人員,一樣可以把聲音錄得很好,只要結束之後記得去拿回錄音機就好。
而且活動通常是一小時以下,很符合 podcast 的長度。
稍微調一下 EQ 之後,聲音品質可以變得意外的好。重點是放離喇叭近一點,避免房間的 reverb。
官網上新的中文 italic 排印方式
我一直都覺得用斜體來表示 italic 是不完美的方式。Italic 本來應該算是完全不同的字體,正式稱呼是「義大利體」,相對於一般的「羅馬體」而言。也就是說,西文排印是利用不同的字體來表示書名、引用、強調等等。而為了方便,一套電腦字體都會包有義大利體與羅馬體的搭配。
漢字排印在電腦上並沒有分這兩種字體,所以通常就是由軟體直接把一般字體弄斜,叫做 oblique type。但說實在的,這種斜體蠻醜的。比較接近義大利體的應該是帶有點手寫質感的楷書、仿宋,或甚至行書等等。
我為了方便,就直接採用 Google Fonts 上面的霞鶩文楷。顏色也比較淡。

跟經銷夥伴、作者確認好,並且找到厲害的插畫師,準備要來做短篇故事小書了。
能不能賣呢?這是其次的問題。首先是把書做出來,並且自己喜歡、作者喜歡、通路喜歡。當然,讀者也喜歡就太好了。
把《噬神師》投了書展大獎與準備投金蝶獎。我覺得獎項這種東西就是重點在於報名而不是得獎,因為報名獎項的時候都會被提醒一次「對,我做出了一個我滿意的作品」這件事,因而感到滿足。
做新書就是我買書的藉口!
在想短篇小說(一萬字左右的那種)能不能單獨成冊出版。
能的話那文學獎那麼多沒被集結的短篇小說是不是有一線生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