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Journey into Qudelix 5K

My Journey into Qudelix 5K

一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想把我的 Sennheiser IE 40 PRO 變成藍芽耳機而已。蝦皮之類的地方有很多那種一兩百塊就有的藍芽音源接收器,我差點就買了一個。還好在更多的搜尋之後,我發現我需要的應該是叫做藍芽耳擴的東西。藍芽音源接收器應該是用一些爛爛的晶片與用料弄出來的,所以聲音我應該是接受不了。相比之下,以藍芽耳擴為名的產品就會以音質為主打,大部份還會標榜自己使用的藍芽晶片與 DAC 晶片型號。

我本來買的是 FiiO BTR3K,因為它音質評價似乎不錯,FiiO 也是蠻有名的耳擴廠商,再加上價格不貴(兩千元左右),我就在蝦皮上下訂了。

但就在下訂之後,我接觸了空間音效這個東西,從此沒辦法再回到立體聲直出耳機的配置,最少也要有 crossfeed 才行。沒辦法,立體聲直出耳機聽起來太暈了。糟糕的是,BTR3K 並沒有 crossfeed 的功能。而且我下載了它的搭配 app 來用之後,發現真的蠻難用的,介面又醜。在又一番的搜索之下,查到了 Qudelix 5K 這個有 crossfeed 功能的藍芽耳擴,評價也不錯,尤其是 app 的功能超豐富又好看,就退訂 BTR3K 改買 5K 了。

功能

我自認為是對音質的要求不到很高,用三千元級別的 IEM 就可以滿足了,所以 5K 對我來說最大的優點並不是音質的提升,而是它的一些聲音處理功能。在 iOS 上並沒有系統級別的 DSP,而且對空間音訊的支援是封閉的,所以要用這些功能會很麻煩。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用像 5K 一樣的硬體,統一處理 iOS 透過藍芽或 USB 輸出的數位音訊。

我用的 5K 功能並不算多,就只有 crossfeed 與 EQ 而已。5K 的 crossfeed 蠻特別的,就是它並不會特別營造空間感出來,也不確定到底有沒有用到 HRTF。它確實可以把音場的角度縮小,同時卻幾乎沒有動到聲音的音色,所以它聽起來跟我之前用過的空間音訊方案都差蠻多的。我是把它調到 33,應該可以使兩個聲道與我形成一個正三角形。

至於 EQ,我一開始並沒有開,因為我喜歡創作者原始的混音設計。但是 Qudelix 最近的更新帶給 5K 直接下載 AutoEQ 描述檔的能力,我就試了一下 IE 40 PRO 的 EQ 檔。我覺得調得很好,它把原本 IE 40 PRO 在超高頻(大於10k)的尖銳刮擦聲去掉了,對像 Grimes 這樣唇齒音很多的女聲幫助很大;它也把整個人聲的比例拉低,讓偏低跟高頻的樂器更站出來一點。整體而言就是更平均一點了,比起沒有 EQ 的時候似乎悶了一點,但聽起來確實舒服很多,大概是去除超高頻的結果吧?

用 AutoEQ 搭配上 crossfeed 之後,IE 40 PRO 給出的音場非常的棒,不同樂器之間的定位與分離感似乎都比原本好了一些。

結論

前面提到,用一個外接的 DSP 硬體(像是耳擴 DAC),才可以全面調整 iOS 輸出的聲音。但外接硬體不只可以用在 iOS 上,只要能連接的系統就可以用得到它的 DSP。就 5K 來說,就是所有支援藍牙音訊與 USB DAC 的裝置。所以只要買 5K,就可以給電視、電腦、手機、平板、智慧型手錶等大部分的音源裝置加上 crossfeed 與 EQ。對聽音樂或其他立體聲音源來說,我覺得算蠻超值的。最便宜的 AirPods 2 在官網也要5,290元,Qudelix 5K + Sennheiser IE 40 PRO 在 Amazon US 上面則是大概6,000元左右。兩者在同一個級距,雖然 5K + IE 40 PRO 並不是像 AirPods 2 一樣的真無線耳機,穿戴上稍微不方便一點,但音質與功能性來說應該算樂勝。

AirPods 我認為最大的優勢是在 AirPods Pro 的空間音訊與主動降噪這兩個功能,光是要在別的裝置上重現擺頭追蹤就要多買一個追蹤器與至少一套軟體才行。同時它的缺點是只支援某些蘋果生態圈裡的 app,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把所有的立體聲與環繞聲都自動轉為有頭部追蹤的空間音訊。如果不那麼在乎頭部追蹤與主動降噪的話,買像 Qudelix 5K 這樣具備 crossfeed 的藍芽耳擴,我覺得樂趣也是十足的。

Subscribe to Narrativesaw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