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us Updates
最近發現,想要拍出特別的照片,positioning 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光是移動腳步、把相機放到一個特殊的位置的時候,拍出來的照片就會很特別。
就是覺得不只是「決定性的瞬間」重要,「關鍵的位置」也很重要。就是站到了那個位置,你就可以解鎖一些東西,照片就會出現一種魔力。
就跟聲音一樣,在房間裡面就是會有一些位置特別容易產生共鳴。拍一個物體或者空間的時候,也是要四處移動,尋找能將被攝物的魔力傳達出來的那個位置。
如果你是一名作者,你可以怎麼推自己的書?
我在 YouTube 上面找到這位 Abbie Emmons 的這個影片,就是在講作者可以怎樣推書。我覺得她厲害的是,她沒有講什麼高深的行銷詞彙,但是她的策略我覺得非常精準。同時,也對個人作者來說很實際、也不會有太大壓力。
她說行銷的核心就是 enthusiasm,我覺得好像有點難精準的翻譯,就是對某個東西感到真誠的喜歡,而且會興奮的想跟人分享的感覺。我覺得看她這部影片就可以感覺到這個情緒,而且也會被感染到覺得「哇書籍行銷好有趣!」真的像是魔法一樣呢。
穿過去會到哪裡?
可能會發生一些故事的鄉間便利商店。
獨立書店如何賣電子書?
是說我有做過一個概念 app 原型,就是當客人在獨立書店內看到喜歡的書的時候,可以拿書到櫃檯,請櫃檯人員拿手機(或者固定放一台 iPad 在旁邊)開這個 app 去掃書上的 ISBN 條碼。
接著這個 app 就會在各大電子書平台搜尋該書,有的話就會直接在該獨立書店的聯盟行銷帳戶裡產生那本書的聯盟行銷連結,然後用 QR code 顯示出來,讓讀者去掃。
我自己覺得流程上蠻方便的,比較卡住的地方是不一定每個電子書平台都有聯盟行銷,資料也不是直接跟資料庫抓。我是覺得電子書平台自己最適合做這個 app(掃條碼自動產生聯盟行銷連結),所以把想法丟在這邊給大家參考。
整個台灣的影視產業就是窮養出來的。不是沒有資金的問題,是「就算拿到大筆資金也不知道怎麼花」的問題。高概念從十幾年前講到現在,有在行銷跟產品上整合執行的有幾個?人家好萊塢出那麼多本教戰手冊,每一本都在說開發期就要擬定 TA 跟作品 branding,然後要去拍可以剪到預告片的 money shot,有執行到的有幾部?彷彿對行銷的理解就停在 logline 跟片名上面了(logline 是 B2B 的行銷不是 B2C 的)。真的覺得台灣做影視行銷的很辛苦,每個都像是在救火一樣(嗯其實劇組從前製到拍攝到後期也都是救火導向)。
《中文怪物》撇開 KOL 自身的行銷力之外,有突破性的點應該是在於節目本身的企劃以及執行這兩塊上面(也沒其他塊了⋯⋯)。具體而言就是在企劃時能夠解構這類型節目,找到它好看的核心,然後呈現出來。也就是反向工程。如果有資金的話,比較建議直接跟外國節目買 bible 跟訓練團隊。《中文怪物》是因為酷的團隊的企劃力本來就很強,才有能力直接偷(great artists steal)。
而其實企劃有做好的話,執行上就很容易可以知道什麼地方可以省、什麼地方不能省。這部分我覺得難能可貴的應該是執行的時候有好好的把企劃的概念帶出來,當然 YT 的技術規格也比電視台活蠻多的,可能省掉不少行政成本。
《中文怪物》好紅,我也要來蹭一下流量。總之呢這並不算是太突破性的商業模式,因為 YT 圈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玩的。更抽象一點說,這就是社群時代的自媒體(一人公司+個人品牌)玩法。之前不管是《大嘻哈時代》、《木曜運動會》、《走鐘獎》都是這種玩法。什麼玩法呢?就是品牌串聯。反正猩猩一起強大,創作者一起流量大,就是這樣的概念。要用更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互惠。
去中心化的聯名互惠是跟傳統中心化的平台(頻道)主導不一樣的經濟體系,大概從會計到人資到行銷等等全部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思維。電視台本身可以有別的玩法,但這不影響社群自媒體玩法的可再現性與持續性。畢竟這個圈子有人才也有錢,就已經輸不了了。
關於穩定的攝影機運動,我發現我只是在描述 ethereal 這個單字而已。字面上的意思是「以太式的」,而 Merriam-Webster 給的是 of or relating to the regions beyond the earth,或者 lacking material substance、suggesting the heavens or heaven 等等。David O. Russell 跟 Terrence Malick 是我想到喜歡做這種經驗的兩個導演。岩井俊二、Kubrick、Tarkovsky 也是。
是說最近發布了兩年前拍的短片。以前一直不知道要怎麼發表所以就躺在 YouTube 創作者工作室裡面躺了兩年,最近開始想做影片管道,所以乾脆把這部片發一發。
片名是《跳蛋 Love Egg》,是關於一個徵信社調查員、一個酒促、一個壞掉的跳蛋的故事。
我是把徵文比賽跟補助、獎勵之類的,一律視為聯名合作的媒合手段。所以兩方的需求與品牌特性、產品特性都可以考慮進去。如果當過乙方的話,這就是所謂的「通靈能力」:要去判斷主辦方的需求方向是什麼。事實上是有一些主辦方是想要新面孔的,可能是政策需要,或者法務上比較好談判等等。而且主辦方越來越多元化,現在就算是個人也可以當主辦,不一定要機構。
但是畢竟是創作,所以創作的時候也不能抱持著乙方心態,而是要有自己的一套。當然我自己在當乙方的時候也都是有自己的一套系統,但是聯名是雙方平等的,所以主動性可以再更強一點。而如果對方拒絕,那也是稀鬆平常的事。就是雙方調性不合而已。當然評審團口味也是一個大變數。
其實攝影機的晃動是「多出來的東西」吧。如果是在太空的話,攝影機是不應該有晃動的。只是在地球表面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為了要抵抗地心引力,必須要施加力給攝影機。而在施力的時候,就容易產生晃動。其實要「去除晃動」也只是在模擬「沒有引力」的狀態而已。失去引力的狀態就是一種超越性,因為地表上所有實在物都是受到引力所影響的,只有形而上的東西才能脫離物理現實。
blink.tw/news/chim… 原來啟明發行過音樂專輯啊
我還蠻喜歡 Liquid Glass 帶來的「Clear/透明」顯示效果。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手機上癮性。以前要去輔助使用裡面降低螢幕彩度或者變成灰階,現在把桌面圖示設定成透明之後,連 app 內的許多圖示也會變成灰階,非常有效的減少手機螢幕的混亂色彩——同時還是保持影片、照片、網頁內容的彩色,不用再切來切去。
英文的短影音觀看體驗跟台灣的真的完全不一樣,不會有字幕一直砸在你臉上。
我喜歡一些 cyberpunk 作品裡的一種前 WWW 時代的懷舊感。WWW(全球資訊網)是在 90 年代初上線的,那時「網路」這個東西還沒有那麼具象化,電子郵件也是在 90 年代中才流行的。早期的 cyberpunk 與其說是回應網際網路,不如說是對更早的 Licklider、Wiener、Luhmann、McLuhan 等的響應。關懷的是人的處境,以及科技的宰制性。重點不是 what if,而是人類活成什麼樣子。
雨滴像玻璃球一樣打在她的雨披上,她幾乎能感覺到痛。天曉得人工雨雲系統是誰在操控的,agent?人類?系統會因為心情不好而製造出更大顆的雨滴嗎?或者只是因為她騎車的速度比較快吧。現在的這台 Kymco 是她託阿健幫她從泰國進的,150cc 的輕檔車。中村的那台太大太重,雖然在積水處比較穩,但車倒了的話對她來說很麻煩,就還給中村了。她也只花了三個月就賺到了進 Kymco 的 CID,對於沒辦法領公民基本收入的她來說,是意想之外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