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量(Volume)與響度(Loudness):如何調整聽音樂的聲音大小

音樂的大小聲,是一個表面上簡單,實則非常複雜的題目。我一開始從沒想過,「大小聲」原來不是只是調推桿或旋鈕而已,也不只包含數位、類比與位元深度等議題,更牽扯到心理聲學與頻率響應。就連以往習以為常的「分貝」,在表示音量來說,也有好幾種不同的加權方式。

音量(Volume)與響度(Loudness):如何調整聽音樂的聲音大小

音樂的大小聲,是一個表面上簡單,實則非常複雜的題目。我一開始從沒想過,「大小聲」原來不是只是調推桿或旋鈕而已,也不只包含數位、類比與位元深度等議題,更牽扯到心理聲學頻率響應。就連以往習以為常的「分貝」,在表示音量來說,也有好幾種不同的加權方式。

這邊講的不是製作面的音量/響度調整方式,而是一般消費者聽音樂時的調整方式。

TL; DR

過程分成兩個部分:調音量,然後調響度

  1. 把音量調到「標準音量(reference level)」,也就是混音師的工作音量,一般是在 85 dB SPL。
  2. 參考等響度曲線來使用 EQ(等化器)調整響度,達到舒服的聆聽水準。有些播放器像 iOS 音樂等會有「響度(Loudness)」等化器設定,或者擴大機上有個 Loudness 按鈕的,按下去之後就會把響度調低。

之所以要分開調,是因為音量變小的時候,低音與高音會比中頻聽起來小聲很多。

為什麼不直接調音量就好?

答案是:當音量越來越小時,bass 與 treble 會比 midrange 更快從聽覺裡消失。所以常常把音量調小之後,雖然聽得到人聲演唱,但大鼓跟貝斯的聲音卻消失不見。

這是所謂心理聲學的範疇,而心理聲學就是在處理人類對聲音的主觀感受。將人類對不同頻段的音量變化具體畫成圖表,就是所謂的等響度曲線

標準音量的必要性

就因為人們在不同音量聽到的三頻(bass、midrange、treble)比重不同,所以必須訂一個標準音量出來,讓混音師照這個音量去混音。消費者就知道調到這個音量後,出來的聲音會更接近混音師的原始設計。

標準音量就是一個約定、一個創作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協定。所以如果要聽到創作者(混音師)想呈現的聲音的話,最好是調到標準音量,也就是 85 dB SPL(分貝聲壓級)。

但其實標準音量還蠻大聲的

雖然還不到會損害聽力,但 85 分貝也不是一個長時間聆聽會舒服的音量(這邊的分貝聲壓級跟聽力損害表的分貝是不同的單位,後者有經過加權)。如果想小聲一點聽,調音量的話又會破壞三頻平衡。怎麼辦呢?

簡單一點就是把音量調小之後,把 bass 跟 treble 都拉高,到自己聽起來三頻恢復平衡為止。

更細緻的就是用 EQ 來做對等響度曲線的彌補。很多擴大機其實有內建這種「響度」功能,就可以直接用。iOS 音樂裡的「響度」等化器設定也一樣,就是直接透過 EQ 來降低 midrange 多一點、treble 與 bass 降少一點。

如果用 Windows 的話,可以用 Equalizer APO 這套軟體,裡面有個 Loudness 功能是可以把系統音量拉桿變成在調整響度大小,非常的方便。

結論

響度這個功能本來在擴大機上面是很常見的,但現在不管手機還是電腦等音樂播放器卻好像很少看到它。我覺得相當可惜,因為它可以讓我們不用把音量調大才聽得到低音或細節,如此對我們的耳朵也比較不會有傷害。

值得一提的是,AirPods 也內建響度補償功能,值得鼓勵。現在耳機界開始慢慢走向 DSP,從真無線藍芽耳機、DAC+DSP(Qudelix 5K、miniDSP IL-DSP)到 DSP 調音版耳機(如 Moondrop Quarks DSP、Tanchjim Zero DSP)等等,也希望能慢慢加入響度功能,讓我們在低音量也可以享受音樂。

Subscribe to Narrativesaw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