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輔導金的問題是什麼?

關於長片輔導金、文策院與電影產業的一些想法。

電影輔導金的問題是什麼?
Photo by Pawel Chu / Unsplash
  1. 政府在影視內容產製的預算不是只有長片短片輔導金,也有公共電視、文策院等。
  2. 輔導金執行成效不彰是事實,監察院就曾在2019年要求文化部改善
  3. 輔導金被幾個不同的目標所拉扯:文化性(要多元與本土文化等)、市場性(要扶植國片市場)、國際性(要能在國際上曝光)。
  4. 輔導金被投資方當作投資門檻

我自己認為第三點與第四點是很弔詭的,因為輔導金的國際性與文化性其實是跟市場性截然不同的方向。舉例來說,蔡明亮的作品絕對符合國際性與文化性,但對於國片市場的幫助可能就有限。然而投資方卻會以輔導金為圭臬,直接排除掉沒拿到輔導金的作品。因此才會產生台灣的影視作品內容被輔導金所左右的情況,經常變得要兼顧文化性、市場性與國際性,反變得顧此失彼。

這其實並不能單怪輔導金,因為輔導金畢竟是政府預算,必須符合政策目標,不能單純為市場性所服務。文策院(TAICCA,預算主要來自文化部文創發展司)的設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文策院作為行政法人,其彈性遠大於政府機關,可以更徹底地朝市場性走去。這就是依循韓國在二十幾年前的老路,當時韓國政府為了振興文化產業,成立了許多半官方的「內容振興院」,也就是今日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的前身。

常看到有人說為什麼不能學韓國,但其實已經在學了。

公共電視則是另一條路,要走的是如BBC、NHK等公共電視台(跟政府電視台不一樣)的路線,這邊就先不談了。

我個人是認為內容產製者與投資方之間的媒合最好不要再依賴輔導金,而是更以市場性為主。其實已經可以看到文策院在往這個方向努力,舉辦各種媒合會。投資方(不管本土還是外國)與內容產製者目前對國片市場還處在摸索階段,相信當投資方更了解國片市場之後,更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投資審核標準,擺脫對輔導金甚至文策院的依賴。畢竟,輔導金真的不是一個多好的投資標準,只是現在暫時沒有更好的而已。

Subscribe to Narrativesaw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