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ativesaw 電子報 #15

《SYNC》的讀者回饋的幾點心得整理

Narrativesaw 電子報 #15
我發現最好的 iPad 架是那種兩三百塊的讀書架,斜度有七八段可以調整之外,還可以拿來當畫架,超穩。

所以⋯⋯我換了我的 iPad,從 iPad mini 5 換成 iPad Pro 11 吋(2021 年)。最主要的動力是,我想用它的高格率螢幕,以及比較大的螢幕空間來做筆記跟畫圖。高格率螢幕這種東西就是用過之後就回不去了,所以奉勸沒有用過的各位,沒有心理準備的話不要輕易試用。我現在回去用 60 Hz 的螢幕就好像之前用 30 Hz 的螢幕一樣,看到的都是鬼影,超可怕。

《SYNC》的讀者回饋的幾點心得整理

大家在寫小說,常常會把剛寫好的稿拿給家人朋友看,以獲得一些讀者意見。我也請一些家人朋友幫忙讀了,而且我有試著把這個過程系統化,參考了 Agile 的模式,也就是將讀者視為使用者,盡量聚焦在閱讀經驗的回饋蒐集,而不是抱持尋求寫作建議的態度。在 beta 讀者中,有專業文字工作者、資深讀者與一般閱讀者,而我學習到了一些東西:

中英夾雜

像寫網路文章一樣中英文夾雜,對一些人來說是很干擾的。我因為寫習慣了網路文章,所以就想要讓文字更口語化,也就是中英夾雜。但台灣讀者的中文閱讀習慣似乎就是直排純中文,所以就算讀起來很彆扭,改成純漢字還是比較好閱讀。

我打算另外做一個原文—華語對照表,放在附錄之類的地方來顯示原始的構想。也許會出一個原始橫排版本,但再說吧。

資訊量安排

我給 beta 讀者看的是初稿。當時寫完初稿的時候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在 deadline 前把全部都完成了,而且該寫的都有寫到!但現在回頭修的時候才發現,這根本就只是草稿而已嘛。

舉例來說,有太多重要的資訊被夾在某個段落中的某句話帶過去了。這點主要是由專業文字工作者提醒的,反而一般讀者的話可能就直接說他們卡在前幾章讀不下去這樣。我自己在看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段落講一件事情就好,或者至少一件事情也要花個三四句去把它講明白,不要只用一句話帶過去。理想的狀況是讓讀者可以快速定位到某件事發生的書頁上的位置,而不是明明記得有發生過某件事,但怎麼翻都找不到在哪邊發生的。

背景建立

我第一稿的寫作方式是投入到主角奎(「Kui」的中文!)的心境裡面,集中描寫她的感受。好處是這減低了這類空想世界的建構成本——因為只需要描繪主角週遭的環境,並且帶入角色的觀點的話,就不用寫得太詳細。畢竟角色自己常常不會很 care 她週遭的環境或者科技。另一個好處是,這種描寫方式其實更具備真實感,而不會變成類似設定集或者技術文件之類的東西。

但大多數的讀者回饋都提到了同一件事:他們一開始並不太能進入這個科幻世界,也不清楚超空間之類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雖然可能到了中段之後可以慢慢搞懂這些設定,但也給他們很大的閱讀上的障礙。我自己回頭去檢視的時候發現,原來是我太進入奎的觀點了,所以當某些設定對她來說理所當然的時候,我就不會特別去描寫那些東西。這對閱讀者來說,只會讓他們覺得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而已。

現在我的第一輪修稿,最主要就是要修這個部份。前面幾章我加了蠻多段落,特別用一個比較全知、客觀的角度去描繪像是大樓群等的環境。希望多了這一層客觀描繪,可以讓讀者更容易想像場景、感受環境氛圍。

情緒的缺乏

不少的回饋都提到,感受不太到角色的情感,尤其是主角奎。我猜想這跟我寫初稿的時候是用一種冷硬派偵探的態度在塑造這個角色有關。然而奎只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女生,而且我其實希望寫出更傾向青少年冒險的作品,所以在接下來修稿也會注入更多情緒去寫。

結局感覺倉促

在初稿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從一開始就詳細規劃好結局,只有一個大概的方向而已。因為我發現不管怎麼想結局,都很難把它固定下來,所以就乾脆不管了,開始從頭下筆寫。大概中段開始,就出現了一開始沒想到過的情節,而我也就順著這些情節寫下去,最後也還算順利地完成結尾。只是結尾的部分確實寫得比較潦草。另外,雖然一開始有設定整個故事要講的主題是什麼,最後寫出來的東西卻不太一樣,所以整體感覺起來會有一點渙散。不過,在把整個故事寫過一次之後,就更了解這個故事到底可以講什麼東西了,所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要講的主題講得更明顯,並且將結局發展得更完整、更呼應主題。

Subscribe to Narrativesaw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