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不只是虛擬現實而已
是更滲透日常生活的更可怕的東西。
目前我看到談元宇宙(metaverse)的說法都沒有跑出《Snow Crash》的格局,也就是把元宇宙看成一個跟現實世界不同的虛擬現實世界。
老實說,微軟幾年前就在推的混合實境比這種觀點還要先進很多。而就算是 Facebook(Meta)自己,也絕對不只把元宇宙當一個虛擬現實世界而已。畢竟 Facebook 本身就已經比那樣的虛擬現實世界影響現實世界更深了,幹嘛去弄個像是《一級玩家》裡的遊戲,還要賭大家會不會再次跳上船?
我認為元宇宙的概念,應該是一個典範轉移。從我們所知的「線上——線下」或者「虛擬——現實」二分法,轉移到「雲端——本地」、「服務——客戶」。也就是說,把網路世界的框架套用到現實世界當中。更具體一點:
- 所有的物件都會有一個類似 URL 的獨特 ID,而且格式統一。
- 人們對物件的所有權會變成使用權,類似軟體一樣。
- 所有的價值交換與所有權/使用權都必須透過雲端來驗證,所以會造成 1. 的狀況。
- 所有的物件都有數位雙生。
這裡描述的其實並不是那麼遙遠的未來。目前幾乎所有的商品都已經有某種 ID 存在,像是圖書館就已經有完善的書本追蹤系統。要變成元宇宙的狀態,主要是差在這些 ID 的格式並沒有統一。如果統一的話,我們就可以透過某種類似瀏覽器的東西(或甚至就是瀏覽器)去載入關於任何物件的資訊,或甚至是數位雙生。當然,也會有沒有實體的物件存在,比方說微軟桌面等軟體,或者是表情貼圖、書籍影片等內容。
數位雙生也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夢想,USDZ 已經出現兩三年了。現在只是掃描技術還不普及而已,再加上消費習慣還沒整個轉移過去。不普及也不代表不到位,iOS 現在已經有 app 讓你可以用內建相機就做出數位雙生物件來。接下來只要 Amazon 或像是台灣的 PChome、蝦皮等支援 USDZ,數位雙生應該很快就會變成主流。
價值交換的雲端化更不是什麼新概念,信用卡早就行之有年,不需要區塊鏈也可以。
那所以元宇宙跟現在的世界到底差在哪裡?
我覺得是所謂「線下」的消亡。我們沒辦法再透過紙鈔與硬幣購物,而我們不只人際網路完全線上化(現況),連與物件、空間的關係也都線上化。人類不再有離開線上生活的可能性,因為你走在路上都會被掃瞄進某個數位雙生資料庫裡,或者好幾個。反正你也沒辦法不用數位錢包付錢。
政府會雲端服務化,而雲端服務會政府化。
老實說,與現在的社會還真的沒有太大分別,因為元宇宙本來就是用來描述這些大型網路公司願景的名詞,而當今的世界就是它們所塑造出來的。可以說元宇宙的概念早在網際網路成形的時候(遠早於《Snow Crash》)就已經出現了。或者說,元宇宙就是網際網路的終極型態。
網際網路向來都被視為是「虛擬世界」,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選擇進入,也可以選擇離開。網際網路公司當然不會希望我們離開,它們希望的是讓網際網路成為人類社會的空氣,好像我們沒有網際網路就不能呼吸、不能聽到聲音一樣。也就是說,一個不能離開的宇宙。元宇宙不會讓你離開,因為所有的物件都在元宇宙裡面,沒有人逃得開。
創造需求,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
元宇宙是烏托邦嗎?
首先,烏托邦指的是「一切按照理想的國度」。所以我會說,對,元宇宙會是烏托邦,按照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理想所設計出來的國度。所以說真正的問題是在於,我們會不會想活在一個完全按照理想來運作的國度裡?是誰的理想?
我會建議要看清楚每個概念與潮流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數位科技有很多美好的部分,元宇宙也不一定會變成獨裁專制的地方。但這個市場上——對,整個人類社會與文化在他們眼裡就是個市場——充斥著自我證明的廣告詞。比如說 Facebook 曾經的願景是「連結世界上的人們」,卻不用說為什麼要把所有人都連結起來。殖民主義也把大家都連結起來了啊,對被殖民者來說有比較好嗎?
所以我們要注意,在雲端化的浪潮之中,我們是公民還是被殖民者。至少我可以很肯定的說,Facebook 絕對是把所有人都當被殖民者的。Apple 連給使用者一個拒絕被追蹤的選項,Facebook 都要花大錢跑 campaign 去攻擊 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