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ativesaw 電子報 #18
自組喇叭、顏水龍、XR 影展。
這兩個禮拜我陷入了自己的精神時光屋裡,把時間都花在了⋯⋯自組喇叭裡面。不是買來喇叭、擴大機跟線的那種自組,而是買來單體、分音器、紙盒、功放板,自己切割跟焊接的那種組裝。
自組喇叭
過程相當的有趣,而且零件意想不到的便宜。一個二音路喇叭的單體加分音器大概五六百元就可以解決,反而是箱體的價格最高。我不想花太多精神去學要怎麼做木工,只想用最低的成本去組一個兩聲道系統,所以就文具行買一對禮物盒完事,但一個也要一兩百。如果是密迪板整個組好跟開洞的話,成本可能會上到千元等級。
目前我已經完成了兩對二音路喇叭、一台功率擴大機(俗稱後級)與一個音量控制器(俗稱被動式前級)。在兩個禮拜前,我連前級擴大機跟功率擴大機有什麼差別都不知道。現在我不只搞懂了這些名詞,還順帶複習了一下歐姆定律,並學習了濾波器原理、之類的,好像回到高中的物理課一樣。如果高中物理課會帶大家做藍芽喇叭,學生們應該會很開心吧?
顏水龍
除了做音響系統之外,我也寫了一些文章,像是我並不很熟悉的顏水龍。本來只聽過他是一位前輩畫家,研究過之後才知道他竟然是台北仁愛路林蔭大道、仁愛圓環到敦化南北路林蔭大道的概念設計者。除此之外,也是工藝產業乃至工業設計的先驅。實踐設計現在很厲害,而它的奠基者就是幾十年前顏水龍創的美術工藝系。
金馬導演王登鈺《紅尾巴Ep.1》 奪歐陸XR最高殿堂大獎
我最近幾天把 NewImages Festival(也就是文中的「歐陸 XR 最高殿堂」)的線上展看完了。用 Oculus Quest 2 搭配 PC 上 SteamVR 裡的一個 app 就可以看得到,整個季票只要兩百多,我覺得非常值得。主要的原因,是裡面有幾部真的是有發揮到 VR 的威力。《紅尾巴 Ep.1》就是當中 VR 體驗本身最強的。
《紅尾巴》並沒有完整的故事,也沒有什麼互動元素,就是一部六自由度的動畫。但「只是六自由度的動畫」本身要做好其實已經不容易。太多 VR 動畫在敘事技術上只是一種前衛劇場,也就是觀者雖然視覺與聽覺上處在動畫世界裡,但意識上跟動畫(或實拍)角色的距離是遠的。在平面影片中,觀眾會被剪接與構圖、攝影機運動等技巧拉進角色的心理環境裡頭,但目前的 VR 影片並沒有太多這樣的運用,主要還是以劇場式的打光、布幕與聲音等技術來引領觀眾焦點。而如果只有用這些劇場就有的技術的話,那效果也就會跟劇場類似,沒辦法突破。
《紅尾巴》厲害的點在於,它雖然也沒有用到前面說的平面影片的手法,但它把技術面做到最好,讓我完全沒有看 VR 影片的不適感(VR180 的邊角變形、VR360 的接縫失真、兩眼反光不合等等)之外,也在場景美術跟場面調度上做出相當於 3A 遊戲大作品質的體驗——重點在遊戲上面,因為遊戲的本質是參與,而劇場的本質是窺視。《紅尾巴》跟展中的一些更像遊戲的作品不一樣,沒有任何互動元素,但它的代入感卻是最接近(好的)敘事遊戲的。
從這部作品,我發現到 VR 作品的技術細節重要性比想像中還要高很多。因為 VR 的本質是沉浸,而只要技術細節上有一點點的瑕疵,就會大幅降低沉浸感。另一方面,敘事技巧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把 VR 視為一個環狀劇場,那沉浸感也會很低(想想那些繞著觀者對觀者跳舞的作品!)。相較之下,將觀者視為 VR 世界中的一個角色、一個觀點,套用電影的攝影機理論與遊戲的視角經驗,我認為更能發揮 VR 的特性、最佳化 VR 的沉浸感。
最後一點是,整個展我記得應該有十部作品左右,裡面就有四部是台灣作品。可以說台灣根本是世界 VR 敘事作品沒有問題。驚喜的是,這些作品的敘事跟我印象中台灣的影視作品平均等級完全不一樣,有一部 Matzka 配樂的作品(《病玫瑰》)我真的以為是什麼迪士尼團隊做出來的音樂劇!敘事超級流暢。
如果你也有興趣的話,可以繼續關注這些作品的後續發展。它們應該會想辦法在別的平台或影展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