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ativesaw 電子報 #17

女團 HUR 與 WWDC22 一點預測。

Narrativesaw 電子報 #17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完全不知道為什麼又過了跳個禮拜。總之,我終於把《SYNC》第一改的第三章生出來了。最近在想要不要去上架到一些網路小說平台,像是 Penana 之類的。如果你對內容有興趣的話,也歡迎回覆電郵跟我索取樣本閱讀!

這幾天雨一直不停,每次出門都會搞得濕搭搭的,覺得很麻煩。家裡的除濕機幾乎是 24 小時運轉,也每天至少要倒一次水。

HUR - Pain Killer

我真的是晚了一年才認識到這個團。這是一個剛出道不久的台灣女團,品質超級好,完全可以跟瀏覽量上億的韓團 aespa 平起平坐。她們也是有一個宇宙觀,推出的幾隻 MV 就像是一部科幻短影集一樣,在建構整個大敘事。難能可貴的是,這些 MV 的製作價值(production value)高到如果只看畫面的話,真的會以為是哪個韓國天團。Production value 這個東西是台灣影視文化的硬傷,雖然有少數廠商願意投注資源在這一塊,但整個內需市場與主流生產者都是在一種不怎麼 care 的狀態底下。確實,國內市場對 production value 的標準相當低,所以不投注資源在這一塊是可以理解的選擇,但如果要面臨國際競爭的話,它馬上就會變成一個進入門檻。製作不精良的東西,在過度飽和的國際市場中,可以說是一點機會都沒有。而 HUR 卻是因為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國際女團,瞄準國際市場,所以整個品質就跟瞄準內需的產品拉出差距來了。她們也證明了,台灣的人才資源與技術力完全是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問題主要還是在於資方的視野、策略,與執行力、整合能力等。

除了影像製作之外,HUR 在其它方面也是相當高等級的。首先是成員本身,不只歌唱、饒舌與跳舞實力很自然的散發出來,最厲害的是個體的特色非常的強烈。這不只是因為成員本身的背景與風格本來就相當多元,更是經紀公司與主創者針對個人特色去特別加強的結果。再來是造型方面,延續剛剛的加強多元化之外,更是延續阿密特、蔡依林等天后的自信,並融合遊戲化的概念,使這一群女生比起傳統的「偶像」形象而言,更接近虛擬世界的「角色」的扮演。誠然,明星本來就是一種角色扮演,但跟動漫遊戲的 cosplay 還是差了一個層級。什麼層級呢?就是它的故事性

如果有關注西方藝術史的話,你可能會發現,古典的 fine arts 大部分都是在描繪某個神話或宗教故事,就連受委託而畫的肖像畫也很多會被放進一些典故。換句話說,它們其實都是在擴展那些神話與宗教故事的宇宙,具備強烈的故事性。這在過往的明星塑造是缺乏的,反而在動漫遊戲角色的脈絡下是完備的。人們是為了迷明星而迷明星,不是為了什麼故事宇宙;但 cosplay 卻通常是因為 cosplayer 使角色所在的故事宇宙溢出到現實世界而迷人。像 K.D.A. 跟 HUR 都有這樣的特色,一個是直接讓既有的故事角色變成偶像團體,一個是去創造出一個故事宇宙。而就目前釋出的東西來看,我相信是有人在做敘事操盤手。不確定他們有沒有跨媒體敘事的計畫,但我很期待。

更多的分析可以看看麟左馬寫的文章,我就是從這裡認識 HUR 的。

WWDC22 即將來臨

要先宣傳一下,我前兩天寫了一篇理想的 XR,探討一些 XR 目前遇到的困境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不過這是談比較遠的理想與發展大方向,如果要說幾天後 WWDC 可能會發生的事的話,我相信會有之前就有傳聞的 realityOS。

其實 Apple 一直都在為 XR 的程式框架下苦功,幾年來推出了許多版本的 ARKit 與 RealityKit 框架之外,也釋放像是 Reality Composer 與 Reality Converter 等工具程式,更制定了 USDZ 這個格式標準。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還是認為 Apple 是在追趕 Unity 與 Unreal Engine,而不是倒反過來。畢竟如果開發者今天要做一款 XR app 的話,Unity 的技術成熟、社群龐大之外,更有跨裝置平台的部署優勢。Apple 之前的 SceneKit 可以說是失敗作,而現在的 RealityKit 則是打掉重來、再度挑戰的嘗試。

但話說回來,遊戲引擎廠商的強點來自於遊戲與 XR 的親近關係,弱點卻也在於它們的遊戲根基。首先,遊戲引擎的設計並不是針對日常 UI 操作,所以如果要做一個 XR 操作介面框架,類似 XR 版的 UIKit 的話,它們的起跑點說不定比熟悉日常 UI 的 Apple 與 Google 還要後面,更不用說已經有 XR 實體產品的微軟、Meta、Steam,與甚至 Sony。

再來,遊戲引擎所累積的經驗與技術大多是偏向 VR 的。對於 Apple、微軟與 Google 來說,一直以來更強調的都是 AR,所以累積的東西大多都著重在虛擬與現實的重合,而這也會是除了遊戲、影視與某些企業應用外,最主要的市場。VR 在心理上要跨越脈絡的成本比 AR 高出許多,完全違反當代科技的移動化趨勢,需要找個安全的空間才可使用;反之,AR 是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的,而且對消費者而言,體感上也就是把隨身螢幕(手機、平板)替換成虛擬螢幕的感覺。在沒有硬體部門的遊戲引擎廠商來說,在做世界追蹤(world tracking)時還是要依賴 Apple、微軟與 Google 等提供的 XR 框架。這在商業上給了這些對手極大的槓桿。反而像 Steam 跟 Meta 已經提早佈局,一個跑去跟 HTC Vive 合作,一個把 Oculus 買下來。

所以我是很期待 Apple 的 realityOS 的。基本上應該會回到類似 AppKit 的視窗管理而非 iOS/iPadOS 那種半殘的多工功能。只不過比起 view hierarchy,它會變成以 RealityKit 為基底的 node hierarchy。當然它也有可能會把整個 node hierarchy 藏起來,只開放一個 plane 來給人們放 view hierarchy,並且將 view 的 z 軸做成真的會浮起來的樣子。

然後 realityOS 的殺手功能應該會是超強的手勢辨識系統,因為 iOS 當初就是靠觸控辨識起家幹掉一堆對手的。對 Apple 而言,人機互動是體驗的核心,而手指則是最主要的人機互動方式,所以 Apple 的觸控體驗除了是業界數一數二之外,也比自家的滑鼠體驗好太多——更不用說它的滑鼠也有觸控功能。拿到 XR 來說的話,手勢辨識就相當於當初的觸控。搭配上 LiDAR 或原深感測相機等距離感測器的話,Apple 很可能可以做到不用 raycast 來尋找 node/view,而是直接偵測與計算手指在 RealityKit 座標系裡的三維定位,以找出它所點按/捏的對象。這其實 Meta 也已經做得到了,只是我相信 Apple 不會以 raycast 來做主要的操作方式,就跟當初它屏棄觸控筆一樣的概念:raycast 太 ak-tsak(cumbersome)了,不如直接用手指控制地輕鬆與直覺。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 U1 晶片。它可以提供精度相當高的定位,小於十公分的那種。現在的 Apple Watch 在 Series 6 之後就有內建 U1 晶片,但完全沒有拿來用。我懷疑之後 Apple Watch 會是使用 realityOS 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元件,除了用來偵測手勢定位之外,更可以放置前鏡頭,用來自拍與 FaceTime 等等。

總而言之,開發者之後可能要回去複習 AppKit、學習 RealityKit 的各種概念等等。

Subscribe to Narrativesaw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