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2022 App 清單

Ulysses, Bear (熊掌記), GTD with Apple Reminders, GoodLinks, Neeva, Synology Photos, AirTable, Discord, Mastodon, Locket, Splitwise, Notification Center (通知中心).

我的 2022 App 清單

我其實很喜歡試用各種 app,因為那讓我重新思考某樣工作的本質。比如說,不同的筆記 app,其實就各自帶有不同的筆記哲學。以下是我 2022 年一些喜歡且常用的 app:

Ulysses

我用了很久的寫作軟體。它不是筆記,也不是文字處理器,而是處在其間的專門用來寫作的軟體。我基本上會在這裡打部落格文章、電子報,以及更長的小說,有時候也會拿來當寫企劃書或貼文等文案的草稿。也就是說,所有我預期要發佈的文字,都會從這邊開始,而不是筆記 app。

對我來說,它比較大的問題是它的資料庫——雖然功能強大,但很依靠使用者自己去設計解決方案,但我從來就沒有找到過感覺對的整理策略。這在今年的 29 版有了解決,因為開發團隊顯然也知道這個問題,所以推出來專案功能,用來取代原本的資料庫設計。雖然感覺只是小小的變化,但用起來真的順手很多。

Bear 熊掌記

我的筆記軟體。說是筆記軟體,不如說是我思緒的資料庫。我並不會把網頁或文件之類的東西放到 Bear 裡面,而是只放我的隨機的想法與靈感等等的。其實說真的,Bear 就只是一個讓我可以打字、抒發情緒、跟自己對話的空間而已。

曾經我是用 Day One 來處理這個需求,但是 Day One 的 UI 我一直覺得卡卡的,設計也不是很喜歡。最重要的是,Bear 的標籤功能好用很多。

我在經過長考以及大量的試用之後,得出的資料整理策略,就是「在每條資料都貼上標籤」。因為我發現,資料整理的最終目的,其實是:

  1. 為了讓資料取得更方便。
  2. 找出資料之間的關聯性。

而就「思緒資料庫」來說,幾乎只有第二點的需求。也就是當我累積了大量的思緒紀錄之後,我很少會想回去找其中一條紀錄,但我會想知道,哪個標籤(主題、關鍵字)是我想得比較多的,並且在這些想法之中,我能不能看出一些脈絡來。

有些例外是,像是故事靈感就是一個用來取得資料的標籤。

其實所謂的筆記軟體,已經是很多應用的綜合體。光是書寫本身就已經非常有用,因為當你把思緒化成文字的時候,已經經過一次整理與思考。簡單來說,在腦中空想一件事,跟把這件事寫下來,不管句子多簡單,都是完全不同程度的思考過程。

另外一個應用是筆記軟體的資料庫功能。也就是說,我們要如何整理筆記,以及再利用(取得、閱讀、匯出等等)筆記。我發現我很容易會對「整理筆記」這件事感到焦慮,所以越簡單的整理方式越好。資料夾結構的資料庫我怎樣都不習慣,後來才想到,我的認識論(epistemology)是捷思式(heuristic)的,也就是說我習慣用搜尋來獲取知識,而不是從分類學開始學習。所以對我來說,標籤系統就像是某種被我精選過的搜尋紀錄,像是在廣闊的腦海裡被我探索過的節點連線。而只要將某則筆記加上標籤,就等於是給了它一個探索路徑,讓我未來找得到它。如此一來,要整理任一則筆記,就只要給它至少一個標籤就可以了。我的標籤系統沒有階層,所以不用去想分類策略,這讓整理筆記變得超級簡單,只要記得在打字時加上 hashtag 就可以了。雖然因為沒有階層所以很容易累積數量,但一堆標籤已經是我覺得在「完全不整理,純靠搜尋」以及「詳盡的分類階層」之間最好的平衡點。

Bear 是我目前試過,在書寫以及資料庫兩方面都讓我最滿意的產品。Apple Notes(備忘錄)也非常接近,只是體驗上就是差 Bear 那麼一點點,而那一點點就值得我花錢訂閱 Bear。

Getting Things Done 官方指南搭配 Apple Reminders(提醒事項)

我真的沒預料到,我有一天會拋棄 Things 去選擇 Reminders,但套用 GTD 官方指南之後,我發現 Things 真的有一些不必要的 overhead。

GTD 官方指南的設計原則很簡單,就是在打開待辦事項 app 的時候,使用者應該只看到現在可以做什麼。這樣會讓使用者打開 app 的心理負擔減到最低,甚至變成某種鼓勵。就好像玩遊戲的時候,任務列表只會列出可執行的任務,其它的任務要不是不出現,要不就是變暗。遊戲之所以讓人上癮,就是它能給玩家完成「可執行的工作」的成就感,以讓玩家進入一種心流(flow)狀態。

如果以 GTD 的五步驟(捕捉、理清、整理、回顧、執行)來說,待辦事項 app 雖然可以參與到所有的步驟,但首頁應該是第五步的「執行」,因為 GTD 的核心在於清空焦慮,而五步驟當中唯一能清空焦慮的只有「執行」而已,前面四個步驟都只是在找出焦慮與計畫如何解決焦慮而已。簡單來說,「執行」就是排除焦慮的出口,所以待辦事項 app 理所當然應該要以「執行」為優先。

然而,Things 的設計,卻是以「整理」為優先。它的 Area 與 Project 階層就有如心智圖或者列表 app,會鼓勵使用者去看某個專案或某個領域底下還有哪些事沒做,或者哪些事還沒被記錄下來。結果就是 Things 很擅長讓使用者記下所有該做的事,但卻也讓我會抗拒去打開 Things,因為每次打開都會看到一堆現在沒辦法做的任務,而那會加重我的心理負擔。

GTD 官方指南則是讓 Area 與 Project 變成某種可有可無的東西。有很好,但沒有也不是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可以執行任務的脈絡,比如說「在外跑腿」、「家中」、「電腦」等等。所以當我使用電腦的時候,我只要打開「電腦」清單,我就會得到一堆我可以執行的任務。之前在 Things 裡我是用標籤來做脈絡,但其實脈絡的重要性應該要大於 Area 與 Project,因為 Area 與 Project 都只是讓人去想還有什麼任務要做的「Trigger List」,而不是待辦事項本身。Trigger list 也只是在每週一次的「回顧」步驟去看就好了,每天要看的應該是各個待辦事項清單(各種脈絡)才對。

這是我的網路資源資料庫,跟 Bear 一起就是我的兩大知識庫。會選擇 GoodLinks 其實也是因為它的 UI 與標籤系統。UI 簡單而可靠,標籤系統則是我需要的整理方式。我不知道為什麼,各大瀏覽器的書籤系統都是以資料夾階層為主,而很少看到以標籤為主的,跟各大雲端書籤服務走反方向。

整理策略跟 Bear 一樣,就是「每個書籤至少要有一個標籤」,這樣就可以了。它的缺點是標籤列表只能照字母順序排,不能照「最近使用」或者「書籤數量」來排。所以如果常用某個標籤的話,只能透過在前面加符號的方式強制把該標籤移到列表前面。

Neeva

這是一個訂閱制的搜尋引擎!第一次看到不以廣告為商業模式的搜尋引擎。它除了沒有廣告之外,跟其它搜尋引擎最大的差別,在於使用者可以手動給某個網站權重,去給它按喜歡或不喜歡,就像是在 Netflix 裡面對某部片按讚或倒讚一樣。

Synology Photos

這其實不只是一個應用,而是要搭配 Synology NAS 的解決方案。不過這是我碰到對 iPhone 最友善的雲端相簿 app,寫得比 Dropbox、Google Photos 什麼的都好,超扯。

  1. 背景備份。
  2. 備份 Live Photos。
  3. 共享空間。
  4. 同時支援日期檢視與資料夾檢視。
  5. 支援 360 照片。

⋯⋯等等的。我覺得使用體驗甚至可比內建的 iCloud Photo Library。

AirTable

今年最讓我驚艷的工作軟體。我沒想到一個關聯式資料庫 app 這麼適合拿來做劇本準備工作⋯⋯而且它還是雲端資料庫,協作體驗跟 Google 不相上下。匯入跟輸出格式雖然有限,但也是蠻夠用的。厲害的是還可以搭配 Softr 直接建構網站。

Discord

這是我碰過最舒服的社群工具。它比較接近 Line 群或 Messenger 群聊之類的,是以對話為基礎的社群,但是有更強大的權限功能與頻道功能。感覺就是個更好玩、更好用的 Slack。缺點是學習門檻稍高,但說實在的,Messenger 跟 Line 之類的我覺得也沒有簡單到哪裡去,很多功能常常讓我搞不清楚在幹嘛。

Mastodon

因為推特被 Elon Musk 亂搞,Mastodon 的人越來越多了。這是一個使用體驗很像 Twitter 的社群系統,但它的基底很不一樣:它是公共性超強的分散式系統。資料一樣是存在伺服器上面,但是每個伺服器都是「私服」,而且每個人都可以架自己的私服。雖然帳號會存在一個私服上面,但也可以去追蹤其它私服的帳號。有點像是電子郵件系統:每個郵件帳號都掛在不同的郵件伺服器下面,但是彼此之間可以溝通。

也因為它並不是一套商業軟體,裡面沒有廣告,也沒有什麼「推薦貼文」。而因為它沒有字數限制,所以發言也比較沒那麼碎片化,至少跟 Twitter 比起來。

Locket、Splitwise

讓兩人生活更開心的兩個厲害 app。

通知中心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 app,而是 iOS 的內建功能。然而,它已經取代了 Flipboard 等資訊聚合 app,變成我主要接收新聞的介面。關鍵就在於摘要排程(Scheduled Summary)這個功能。

我現在會安裝新聞 app,然後把它們的通知都送到摘要排程去。如此一來,這些新聞就會被收納起來,不會跟一般通知一樣跳出來,造成困擾。

我發現這種新聞的訂閱方式比 RSS 與電子報都還要通用,大概是因為媒體都很愛做 app?而且就算那個媒體只有社群平台帳號,也可以設定讓社群平台傳送通知到摘要排程裡。

簡單來說,通知中心就是最終極的資訊聚合節點,而摘要排程功能能讓這些資訊更不擾人。

1Password

我其實有點猶豫要不要放這個上來,因為它新版 1Password 8 的生物辨識 bug 修了超久(好幾個月)都沒修好,害我到現在在 iPhone 上面都只能用 1Password 7。除此之外,它真的是我數位生活的核心,幾乎所有網站與服務都是靠它來登入。

瀏覽器大戰進行到現在,已經進入了搶奪「密碼儲存器」的階段。不只瀏覽器在搶,各大 SSO 單一登入服務商(Google、Apple、Facebook⋯⋯)也在搶。反正就是要透過身分驗證來將使用者綁死在自家生態系裡。我還是喜歡獨立的服務商,所以選擇 1Password。

Subscribe to Narrativesaw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