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2022 App 清單
Ulysses, Bear (熊掌記), GTD with Apple Reminders, GoodLinks, Neeva, Synology Photos, AirTable, Discord, Mastodon, Locket, Splitwise, Notification Center (通知中心).

我其實很喜歡試用各種 app,因為那讓我重新思考某樣工作的本質。比如說,不同的筆記 app,其實就各自帶有不同的筆記哲學。以下是我 2022 年一些喜歡且常用的 app:
Ulysses
我用了很久的寫作軟體。它不是筆記,也不是文字處理器,而是處在其間的專門用來寫作的軟體。我基本上會在這裡打部落格文章、電子報,以及更長的小說,有時候也會拿來當寫企劃書或貼文等文案的草稿。也就是說,所有我預期要發佈的文字,都會從這邊開始,而不是筆記 app。
對我來說,它比較大的問題是它的資料庫——雖然功能強大,但很依靠使用者自己去設計解決方案,但我從來就沒有找到過感覺對的整理策略。這在今年的 29 版有了解決,因為開發團隊顯然也知道這個問題,所以推出來專案功能,用來取代原本的資料庫設計。雖然感覺只是小小的變化,但用起來真的順手很多。
Bear 熊掌記
我的筆記軟體。說是筆記軟體,不如說是我思緒的資料庫。我並不會把網頁或文件之類的東西放到 Bear 裡面,而是只放我的隨機的想法與靈感等等的。其實說真的,Bear 就只是一個讓我可以打字、抒發情緒、跟自己對話的空間而已。
曾經我是用 Day One 來處理這個需求,但是 Day One 的 UI 我一直覺得卡卡的,設計也不是很喜歡。最重要的是,Bear 的標籤功能好用很多。
我在經過長考以及大量的試用之後,得出的資料整理策略,就是「在每條資料都貼上標籤」。因為我發現,資料整理的最終目的,其實是:
- 為了讓資料取得更方便。
- 找出資料之間的關聯性。
而就「思緒資料庫」來說,幾乎只有第二點的需求。也就是當我累積了大量的思緒紀錄之後,我很少會想回去找其中一條紀錄,但我會想知道,哪個標籤(主題、關鍵字)是我想得比較多的,並且在這些想法之中,我能不能看出一些脈絡來。
有些例外是,像是故事靈感就是一個用來取得資料的標籤。
其實所謂的筆記軟體,已經是很多應用的綜合體。光是書寫本身就已經非常有用,因為當你把思緒化成文字的時候,已經經過一次整理與思考。簡單來說,在腦中空想一件事,跟把這件事寫下來,不管句子多簡單,都是完全不同程度的思考過程。
另外一個應用是筆記軟體的資料庫功能。也就是說,我們要如何整理筆記,以及再利用(取得、閱讀、匯出等等)筆記。我發現我很容易會對「整理筆記」這件事感到焦慮,所以越簡單的整理方式越好。資料夾結構的資料庫我怎樣都不習慣,後來才想到,我的認識論(epistemology)是捷思式(heuristic)的,也就是說我習慣用搜尋來獲取知識,而不是從分類學開始學習。所以對我來說,標籤系統就像是某種被我精選過的搜尋紀錄,像是在廣闊的腦海裡被我探索過的節點連線。而只要將某則筆記加上標籤,就等於是給了它一個探索路徑,讓我未來找得到它。如此一來,要整理任一則筆記,就只要給它至少一個標籤就可以了。我的標籤系統沒有階層,所以不用去想分類策略,這讓整理筆記變得超級簡單,只要記得在打字時加上 hashtag 就可以了。雖然因為沒有階層所以很容易累積數量,但一堆標籤已經是我覺得在「完全不整理,純靠搜尋」以及「詳盡的分類階層」之間最好的平衡點。
Bear 是我目前試過,在書寫以及資料庫兩方面都讓我最滿意的產品。Apple Notes(備忘錄)也非常接近,只是體驗上就是差 Bear 那麼一點點,而那一點點就值得我花錢訂閱 Bear。
Getting Things Done 官方指南搭配 Apple Reminders(提醒事項)
我真的沒預料到,我有一天會拋棄 Things 去選擇 Reminders,但套用 GTD 官方指南之後,我發現 Things 真的有一些不必要的 overhead。
GTD 官方指南的設計原則很簡單,就是在打開待辦事項 app 的時候,使用者應該只看到現在可以做什麼。這樣會讓使用者打開 app 的心理負擔減到最低,甚至變成某種鼓勵。就好像玩遊戲的時候,任務列表只會列出可執行的任務,其它的任務要不是不出現,要不就是變暗。遊戲之所以讓人上癮,就是它能給玩家完成「可執行的工作」的成就感,以讓玩家進入一種心流(flow)狀態。
如果以 GTD 的五步驟(捕捉、理清、整理、回顧、執行)來說,待辦事項 app 雖然可以參與到所有的步驟,但首頁應該是第五步的「執行」,因為 GTD 的核心在於清空焦慮,而五步驟當中唯一能清空焦慮的只有「執行」而已,前面四個步驟都只是在找出焦慮與計畫如何解決焦慮而已。簡單來說,「執行」就是排除焦慮的出口,所以待辦事項 app 理所當然應該要以「執行」為優先。
然而,Things 的設計,卻是以「整理」為優先。它的 Area 與 Project 階層就有如心智圖或者列表 app,會鼓勵使用者去看某個專案或某個領域底下還有哪些事沒做,或者哪些事還沒被記錄下來。結果就是 Things 很擅長讓使用者記下所有該做的事,但卻也讓我會抗拒去打開 Things,因為每次打開都會看到一堆現在沒辦法做的任務,而那會加重我的心理負擔。
GTD 官方指南則是讓 Area 與 Project 變成某種可有可無的東西。有很好,但沒有也不是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可以執行任務的脈絡,比如說「在外跑腿」、「家中」、「電腦」等等。所以當我使用電腦的時候,我只要打開「電腦」清單,我就會得到一堆我可以執行的任務。之前在 Things 裡我是用標籤來做脈絡,但其實脈絡的重要性應該要大於 Area 與 Project,因為 Area 與 Project 都只是讓人去想還有什麼任務要做的「Trigger List」,而不是待辦事項本身。Trigger list 也只是在每週一次的「回顧」步驟去看就好了,每天要看的應該是各個待辦事項清單(各種脈絡)才對。
GoodLinks
這是我的網路資源資料庫,跟 Bear 一起就是我的兩大知識庫。會選擇 GoodLinks 其實也是因為它的 UI 與標籤系統。UI 簡單而可靠,標籤系統則是我需要的整理方式。我不知道為什麼,各大瀏覽器的書籤系統都是以資料夾階層為主,而很少看到以標籤為主的,跟各大雲端書籤服務走反方向。
整理策略跟 Bear 一樣,就是「每個書籤至少要有一個標籤」,這樣就可以了。它的缺點是標籤列表只能照字母順序排,不能照「最近使用」或者「書籤數量」來排。所以如果常用某個標籤的話,只能透過在前面加符號的方式強制把該標籤移到列表前面。
Neeva
這是一個訂閱制的搜尋引擎!第一次看到不以廣告為商業模式的搜尋引擎。它除了沒有廣告之外,跟其它搜尋引擎最大的差別,在於使用者可以手動給某個網站權重,去給它按喜歡或不喜歡,就像是在 Netflix 裡面對某部片按讚或倒讚一樣。
Synology Photos
這其實不只是一個應用,而是要搭配 Synology NAS 的解決方案。不過這是我碰到對 iPhone 最友善的雲端相簿 app,寫得比 Dropbox、Google Photos 什麼的都好,超扯。
- 背景備份。
- 備份 Live Photos。
- 共享空間。
- 同時支援日期檢視與資料夾檢視。
- 支援 360 照片。
⋯⋯等等的。我覺得使用體驗甚至可比內建的 iCloud Photo Library。
AirTable
今年最讓我驚艷的工作軟體。我沒想到一個關聯式資料庫 app 這麼適合拿來做劇本準備工作⋯⋯而且它還是雲端資料庫,協作體驗跟 Google 不相上下。匯入跟輸出格式雖然有限,但也是蠻夠用的。厲害的是還可以搭配 Softr 直接建構網站。
Discord
這是我碰過最舒服的社群工具。它比較接近 Line 群或 Messenger 群聊之類的,是以對話為基礎的社群,但是有更強大的權限功能與頻道功能。感覺就是個更好玩、更好用的 Slack。缺點是學習門檻稍高,但說實在的,Messenger 跟 Line 之類的我覺得也沒有簡單到哪裡去,很多功能常常讓我搞不清楚在幹嘛。
Mastodon
因為推特被 Elon Musk 亂搞,Mastodon 的人越來越多了。這是一個使用體驗很像 Twitter 的社群系統,但它的基底很不一樣:它是公共性超強的分散式系統。資料一樣是存在伺服器上面,但是每個伺服器都是「私服」,而且每個人都可以架自己的私服。雖然帳號會存在一個私服上面,但也可以去追蹤其它私服的帳號。有點像是電子郵件系統:每個郵件帳號都掛在不同的郵件伺服器下面,但是彼此之間可以溝通。
也因為它並不是一套商業軟體,裡面沒有廣告,也沒有什麼「推薦貼文」。而因為它沒有字數限制,所以發言也比較沒那麼碎片化,至少跟 Twitter 比起來。
Locket、Splitwise
讓兩人生活更開心的兩個厲害 app。
通知中心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 app,而是 iOS 的內建功能。然而,它已經取代了 Flipboard 等資訊聚合 app,變成我主要接收新聞的介面。關鍵就在於摘要排程(Scheduled Summary)這個功能。
我現在會安裝新聞 app,然後把它們的通知都送到摘要排程去。如此一來,這些新聞就會被收納起來,不會跟一般通知一樣跳出來,造成困擾。
我發現這種新聞的訂閱方式比 RSS 與電子報都還要通用,大概是因為媒體都很愛做 app?而且就算那個媒體只有社群平台帳號,也可以設定讓社群平台傳送通知到摘要排程裡。
簡單來說,通知中心就是最終極的資訊聚合節點,而摘要排程功能能讓這些資訊更不擾人。
1Password
我其實有點猶豫要不要放這個上來,因為它新版 1Password 8 的生物辨識 bug 修了超久(好幾個月)都沒修好,害我到現在在 iPhone 上面都只能用 1Password 7。除此之外,它真的是我數位生活的核心,幾乎所有網站與服務都是靠它來登入。
瀏覽器大戰進行到現在,已經進入了搶奪「密碼儲存器」的階段。不只瀏覽器在搶,各大 SSO 單一登入服務商(Google、Apple、Facebook⋯⋯)也在搶。反正就是要透過身分驗證來將使用者綁死在自家生態系裡。我還是喜歡獨立的服務商,所以選擇 1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