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blog

不要再過度翻譯了

我真的是受夠台灣知識類翻譯書的過度翻譯了。什麼是過度翻譯呢?其實有好幾個層面。以我現在在讀的《品味,從知識開始:日本設計天王打造百億暢銷品牌的美學思考術》來說好了。 書名的過度解釋 這本書原文書名是《センスは知識からはじま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是沒有副標的。台灣整體在「命名」這件事上面感覺有一些障礙,從電影名到書名到政策名到產品名,就是普遍缺乏一種「品牌感」。對我們來說,名字的用途好像就只是要讓人快速明白內容,然後要塞一些 buzzword 這樣。 這是個很深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對整個「品牌學」概念的缺乏。如果懂品牌學的話,應該就可以秒懂為什麼外國電影或書名很喜歡用人名(如《Erin Brockovich》)而非「看得懂的片名」(台譯《永不妥協》)。台灣命名是從「看得懂」為出發點,但這常常跟「品牌化」產生衝突——品牌是一個整體性的印象,是一個 icon,是想像的 trigger,而大白話的名稱或者充滿 buzzword

By 許立衡
《噬神師》精彩系列對談即將開跑!

blog

《噬神師》精彩系列對談即將開跑!

我們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將會有一連串圍繞《噬神師》的對談,於台北的四個文學地點,由作者雨曦與四位文學與影像領域的創作者/評論者對談。 首場我們邀請到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徐明瀚做為與談嘉賓。徐明瀚老師在多所藝術與傳媒學系任教,並且是我個人很喜歡的《Fa 電影欣賞》雜誌前主編,對影像、媒體與藝術領域的學術理解深厚,相信能從這些領域出發帶來跨界的詩句解讀樂趣!地點:台北市大同區的現流冊店,時間:7/19(六)14:00~15:00,限額 15 人,現在就到活動頁面免費報名。 第二場是同為年輕世代、充滿才華的詩人李曼旎。李曼旎與雨曦同為出生於廣州、有兩岸三地的成長與創作經歷,似乎也在兩人充滿詭譎魅力的文字詩句當中隱隱彼此呼應。地點:西門町附近的飛地書店 nowhere,時間:7/20(日)14:00~15:30,限額 15 人,可在活動頁面免費報名。 接著是與台灣詩壇重量級詩人顏艾琳的對談。

By 許立衡
我不想再為社群媒體提供養份

blog

我不想再為社群媒體提供養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已經有蠻長一段時間沒有在社群媒體上面發文了。大概是沒有,因為社群媒體上面的內容超爆多,演算法也不會讓你看到所有追蹤對象的新貼文,所以就算沒看到一個人的文章,你可能也只是感覺「怎麼好像某人的文章很久沒出現了」,不點進去那個人的個人頁面是不會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在發文的。 我除了不發文之外,也盡可能的不互動,甚至連打開社群媒體都不打開,保持登出狀態。為什麼呢? 社群媒體是所有其他媒體的敵人 社群媒體本質是短內容媒體,本來跟較長篇幅的其它媒體佔據的是不同的定位:社群媒體佔的是手機,其它媒體有的在電視上,有的在電影院,有的在電腦,有的在紙本書、報紙、雜誌上面等等。因為處在不同的區位,所以合作的話可以達到互相加成的效果,所以其它媒體都算是接受了社群媒體的存在。畢竟手機本來並不是一般媒體想要去開發的地盤,所以有個新的廣告平台去佔了這一塊,讓其他媒體可以在手機上面也發表消息、打廣告、跟受眾互動,豈不是很美好嗎? 但一些社群媒體公司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或者說社群媒體通常都有矽谷的 growth 心態:他們要的就是徹底的壟斷,如果一個市場已經被壟斷的話,那就將市場框架放大,

By 許立衡
《噬神師》的封面生產過程(上)

blog

《噬神師》的封面生產過程(上)

昨天我們到三重的格志凸版印刷看我們的封面的印刷過程。這是一個難忘的經歷,有很多想要分享的東西,但讓我先從這個封面的最初想法開始講起。 封面插圖 UTIN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先在 Miro 上面跟作者雨曦進行封面想法的討論。我們雙方原本就都想要用帶有點動漫風格的手繪插圖來當作封面,大概因為詩集中就有蠻多跟動漫的連結與想像(馬神彈之類的)。而雨曦提出了他的想像,就是一個張著血盆大口的獸,以及一個背對我們的少年/女。 我問了長期合作的創作夥伴 UTIN 老師合作意願,想借重她在奇幻元素的設計功力,以及充滿魅力的線條。讓人興奮的是,UTIN 也對雨曦的詩集意象相當有共鳴,一口答應下來。於是,我們一起設計出了這隻充滿特色的獸,並把它放置在封面與封底的正中央。 這張圖的繪製一定要特別提一下。我們是希望做出具有古典感覺的插圖,多古典呢?大概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初版插圖那種風格: 而我們為了達到這種效果,UTIN 老師甚至是使用沾水筆來繪製原稿。不只如此,還因為要做凸版印刷,所以必須用更粗的筆尖來繪製包括排線等等的線稿,難度倍增。當我收到珍貴的原稿的時候,完

By 許立衡
楊勝博X許立衡:在地賽博龐克的未來想像

blog

楊勝博X許立衡:在地賽博龐克的未來想像

前言 數位時代浪潮席捲全球,而具有台灣特色的賽博龐克文學也正默默綻放。本次「賽博台北.意識共振」系列主題講座以《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為文本發想,透過一系列實體講座深入探索書中世界。活動邀請中華科幻學會常務理事、《幻想蔓延》作者楊勝博與《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作家許立衡進行對談,藉由多元視角的交織,觸發對於社會發展下的反思以及觀點。 「既然有這麼大、這麼難打倒的敵人,就會有新的英雄出現。這些角色通常都是社會的邊緣人,不想成為企業希望他們成為的人,所以他們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想要脫離這個社會。」 —— 楊勝博 何謂賽博龐克? 楊勝博開場便解釋了「賽博龐克」(Cyberpunk)一詞的組成:「Cyber」源自希臘文的「舵手」或「零」,暗示控制;而「Punk」則代表70年代的反叛文化。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結合,正是這種文類最核心的張力——高科技與反抗精神的碰撞。 「賽博龐克作品裡的控制可能是針對人,可能是針對身體,但最大的控制是社會。他把所有人都納入監控系統底下,所有人都是在他家的零件,他想幹嘛就幹嘛,

By 朱庭儀
黃哲翰X許立衡:社群時代與遊戲化現象探討

blog

黃哲翰X許立衡:社群時代與遊戲化現象探討

前言 在數位時代的洪流中,我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視「社群上的連結」,卻也在實體環境下把彼此推向更遠。這場以「社群時代與遊戲化現象探討」為題的講座,邀請到《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作者許立衡與轉角國際、端傳媒特約作者黃哲翰,共同探討賽博龐克文學在遊戲社群上如何體現,以及現代社群媒體與遊戲機制如何塑造我們的日常生活。 《同步戰紀》的世界觀 立衡首先介紹了他的小說《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的基本設定:故事發生在近未來的台北,世界已從智慧型手機進化至AR眼鏡或隱形眼鏡等穿戴式裝置,人們可以直接在各處進行介面操作。主角是一名17歲少女,她意外喪失記憶,卻發現自己擁有進入他人意識的能力,於是踏上尋找自己真實身份的旅程,同時揭露背後潛藏的科技企業陰謀。 「雖然我寫的是未來世界,但其實我覺得還蠻像我小時候玩石器時代之類的遊戲,」立衡笑著說,「我可以證實這本賽博龐克作品還蠻有台灣味的,裡面的食物像炒飯這些都還沒有『火化』。」 從石器時代到超連結空間 對談中,立衡與哲翰追溯了台灣早期網路遊戲的發展。1998年,石器時代成為台灣第一個代理的大型多人連線角色扮演遊戲,這標誌著一個重要轉變:

By 朱庭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