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ativesaw 電子報 #8
一些戰爭時事,以及關於《蝙蝠俠》與《美國女孩》的感想。
Photo by SpaceX
我終於讀完《You’re Gonna Need a Bigger Story》。作者 Houston Howard 把跨媒體這個東西做成一個實作的系統,算是目前我看到比較實用的跨媒體的書。其他跨媒體的書要不然是理論的,要不然就是實作成績不佳的。這本書至少提出許多成功案例。
有時間再來整理成文章。最近已經寫了幾篇文章,一直還沒有提起精神去發布。
馬斯克:Starlink在烏克蘭恐成為"目標"、需要再開 - 新聞 - MoneyDJ理財網
我們是否已經進入星戰時代?俄羅斯要實現主權網路,太空無主權時代是否也將受到挑戰?
抗議俄烏戰爭?蘋果說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
看到克里米亞,就想到克里米亞戰爭——那個所謂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我們仍然處在舊帝國瓦解後的混亂狀態。
愛立信被曝交過路費給恐怖組織,市值暴跌 144 億美元、多名員工遭開除
價值觀導向經濟正在慢慢變成主流。以往的「政治歸政治,生意歸生意」已經慢慢成為過去式,從公平交易、有機產品到新疆棉,企業面對政治與社會議題的態度也會成為消費者購買與否的動機,而且很強大。可以觀察看看 Uniqlo 不抵制俄國所造成的反應如何。
《蝙蝠俠》(2022)
這算是我看過最爽的蝙蝠俠片,但他不是爽片,是一部偵探片。在看的時候一直有大衛芬奇的作品的既視感:《Se7en》,《Zodiac》之類。考慮到蝙蝠俠是一個起家於黑色電影時期的漫畫 IP,加上號稱「世界最偉大的偵探」,這部片確實捕捉到那種硬派偵探小說的廉價小說(稱讚)、粗糙質感(一樣是稱讚)。
然後這個 Selina Kyle 是我第一次覺得有 Selina Kyle 味道的 Selina Kyle。選角找上 Zoë Kravitz 真的是精準,那種把蝙蝠俠當小弟的感覺就對了。Pattinson 的蝙蝠俠也很棒,是真的給我一種用揍人來發洩情緒到上癮感覺的蝙蝠俠。
《美國女孩》
執行面極佳的一部片,技術面不說,編劇設計上也能夠透過拉入社會事件作為背景(SARS 之類)以及一些時代眼淚(無名小站)來讓觀眾投入——主創群也有說到這件事。不過主軸就還是台灣影劇最愛的家庭題材。確實可以放在《淑女鳥》等片相比,而片中的 SARS 情節又碰巧變成當今疫情最佳的呈現(本片2018年就開始進行製作,所以真的是碰巧)。另外,本片是由與我同年的約三十歲的創作者所創作,所以內容看起來特別有共鳴。
只是回頭想想,劇中角色的階級狀態其實不易讓我產生同情——即使我的階級相近,但正因如此,我會覺得有些東西沒什麼好同情的。主角(導演)去了美國,回來台灣,而後大學時期又去了法國。父親則是公司老闆,做中國生意。這本身就說明了他的家庭是不被地域所限制的。這樣的想法被主角的一句「死台客」加強了。只是他可能沒有想到,那些(因為他的優勢)而排擠他的同學,可能比他還要更沒有選擇——就跟他批評自己媽媽一樣:「你一直都有選擇!」相同的,他與妹妹也能夠選擇自己想用的語言,跟那些沒辦法選擇自己語言的「台客」是不一樣的。無怪乎當他妹叫那些人「Go away!」的時候,那些人要去嘲諷他講的英文了,因為在那些人耳裡,講英文就跟在炫耀一樣吧。
如果你喜歡這份電子報的話,歡迎轉寄、分享給朋友;而如果你還沒訂閱的話,這份電子報是完全免費的,到這裡就可以訂閱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