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神師》的封面生產過程(上)

《噬神師》的封面生產過程(上)
拍攝:陳昭淵

昨天我們到三重的格志凸版印刷看我們的封面的印刷過程。這是一個難忘的經歷,有很多想要分享的東西,但讓我先從這個封面的最初想法開始講起。

封面插圖

UTIN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先在 Miro 上面跟作者雨曦進行封面想法的討論。我們雙方原本就都想要用帶有點動漫風格的手繪插圖來當作封面,大概因為詩集中就有蠻多跟動漫的連結與想像(馬神彈之類的)。而雨曦提出了他的想像,就是一個張著血盆大口的獸,以及一個背對我們的少年/女。

我問了長期合作的創作夥伴 UTIN 老師合作意願,想借重她在奇幻元素的設計功力,以及充滿魅力的線條。讓人興奮的是,UTIN 也對雨曦的詩集意象相當有共鳴,一口答應下來。於是,我們一起設計出了這隻充滿特色的,並把它放置在封面與封底的正中央。

這張圖的繪製一定要特別提一下。我們是希望做出具有古典感覺的插圖,多古典呢?大概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初版插圖那種風格:

An illustration from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drawn by John Tenniel.

而我們為了達到這種效果,UTIN 老師甚至是使用沾水筆來繪製原稿。不只如此,還因為要做凸版印刷,所以必須用更粗的筆尖來繪製包括排線等等的線稿,難度倍增。當我收到珍貴的原稿的時候,完全可以感覺到墨水像是刻在紙張上面的筆痕,就好像是一個石碑一樣,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感。

除此之外,我個人很喜歡小時候讀的吉卜林的《原來如此的故事》,裡面有很多史詩感、充滿童話想像力的插圖,是採用分割畫面的構圖方式:

By w:Rudyard Kipling - http://www.biblio.com/just-so-stories-by-kipling-rudyard/work/732,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6513005

《噬神師》因為也具備史詩感與想像力,並且裡面有風格迥異的世界,像是天體互撞一樣衝擊在一起,所以我們也採用分割構圖來呈現不同世界的感覺。而位於中間的,則是像要爬出來一樣,充滿了威脅感。

封面設計

陳昭淵(研寫樂有限公司)

完成封面插圖繪製之後,我們就將原稿掃描並傳給設計師昭淵,開始進一步的設計。我自己很喜歡昭淵自己書寫與設計的書籍作品,不只概念非常的強,設計上也能夠化繁為簡——我覺得這是設計最困難的事情。如何用最簡單的元素,來傳達出最精準的意涵?昭淵的設計就有給我這種感覺。好像許多豐富的靈感與想像,可以被沉澱到簡單的字體、排版、材質裡頭,來跟觸碰到設計的人的潛意識進行對話。白話講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這個設計很高級。

昭淵為封面標題選擇的兩種字體,就很精準地呈現出如同碑文一般的亙久感。其實中文字體與英文字體給我的感覺是不太一樣的亙久感,一個稜角分明,一個有圓滑的弧度。但這樣的差異有一種中西文化互相辯證的感覺,正好符合本書中的香港元素,以及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氛圍。而拉丁字母刻意拉長的字體,更帶給人一種古希臘愛奧尼柱式(也有在詩中出現!)的高貴感。

裸背穿線膠裝

本書的裝幀是裸背穿線膠裝,而這其實是作者雨曦最初的想法。我本來也想要做一個像是手工藝品般,能讓我自己感覺到「書籍的魔法」的產品,所以馬上就答應了。裸背穿線膠裝是可以讓人把書的左右頁完全攤平的裝幀方式,除了書籍之外,也可以在 MD Notebook 等高級筆記本上面看到。一方面承襲了一般精裝書的堅硬與攤平性質,一方面則擁有與平裝書一樣的輕便精巧感。剛好我前一段時間在二手書店買到聶永真的《不妥》,就是這樣的裝幀方式,而我自己拿在手上就覺得很喜歡。手感很棒。

可以一手掌握

關於尺寸,我一方面希望這本書能保有《不妥》那樣的小巧感(大概 A6 大小),但也希望它能更完整的呈現雨曦的詩作——《噬神師》的詩的行數其實不少,如果真的用 A6 尺寸去做的話,可能每一首詩都要翻頁才能讀完,比較破壞詩作的閱讀體驗以及作者意圖。所以我們最後決定使用長 A5、寬 A6 的尺寸,讓絕大多數詩作都可以在一面之內呈現出來,而不需要翻頁。同時也還是讓這本書能夠一手掌握,攜帶性還是很好。

碰巧的是,這個尺寸剛好跟 MD 紙廠的另一款筆記本——著名的 Traveler's Notebook(TN 手帳)——相近。這讓我不禁好奇,我可以用 TN 手帳的皮套去裝在《噬神師》上面嗎?我還沒有試過。

確定好設計之後,接下來就進到印務的環節了。留待下篇再寫。

Read more

On Marketing

On Marketing

我曾經搞不清楚行銷與銷售的差別。其實還可以再加上業務與公關。這些詞看起來感覺不出什麼差異,感覺就是要把產品推銷給顧客,只是用不太一樣的方法而已。 在讀了幾本教科書(《Transmedia Marketing》與《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等)以及數不清的內容行銷網路文章之後,以及一年的實際操作經驗,我現在對行銷有比較不一樣的想法了。我現在也不會稱之為「行銷」,而是「marketing」, 比較像是「做市場」這樣的感覺。這個詞彙的選擇是根本上的態度差異:「行銷」這個詞的隱藏意涵是「把東西賣出去」,畢竟有「銷」這個字眼在,感覺是單向的輸出。「Marketing」則隱含了「與市場互動」的感覺,是雙向的溝通。 Marketing 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界面 我做為一個生產者,對我在做的事情的定位是「做出好東西,然後跟大家說」。也就是說,會分成「做東西」跟「跟大家講」這兩個業務領域。這句話並沒有表面上的狹義,而是要廣義的去理解:

By 許立衡

不要再過度翻譯了

我真的是受夠台灣知識類翻譯書的過度翻譯了。什麼是過度翻譯呢?其實有好幾個層面。以我現在在讀的《品味,從知識開始:日本設計天王打造百億暢銷品牌的美學思考術》來說好了。 書名的過度解釋 這本書原文書名是《センスは知識からはじま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是沒有副標的。台灣整體在「命名」這件事上面感覺有一些障礙,從電影名到書名到政策名到產品名,就是普遍缺乏一種「品牌感」。對我們來說,名字的用途好像就只是要讓人快速明白內容,然後要塞一些 buzzword 這樣。 這是個很深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對整個「品牌學」概念的缺乏。如果懂品牌學的話,應該就可以秒懂為什麼外國電影或書名很喜歡用人名(如《Erin Brockovich》)而非「看得懂的片名」(台譯《永不妥協》)。台灣命名是從「看得懂」為出發點,但這常常跟「品牌化」產生衝突——品牌是一個整體性的印象,是一個 icon,是想像的 trigger,而大白話的名稱或者充滿 buzzword

By 許立衡
《噬神師》精彩系列對談即將開跑!

《噬神師》精彩系列對談即將開跑!

我們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將會有一連串圍繞《噬神師》的對談,於台北的四個文學地點,由作者雨曦與四位文學與影像領域的創作者/評論者對談。 首場我們邀請到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徐明瀚做為與談嘉賓。徐明瀚老師在多所藝術與傳媒學系任教,並且是我個人很喜歡的《Fa 電影欣賞》雜誌前主編,對影像、媒體與藝術領域的學術理解深厚,相信能從這些領域出發帶來跨界的詩句解讀樂趣!地點:台北市大同區的現流冊店,時間:7/19(六)14:00~15:00,限額 15 人,現在就到活動頁面免費報名。 第二場是同為年輕世代、充滿才華的詩人李曼旎。李曼旎與雨曦同為出生於廣州、有兩岸三地的成長與創作經歷,似乎也在兩人充滿詭譎魅力的文字詩句當中隱隱彼此呼應。地點:西門町附近的飛地書店 nowhere,時間:7/20(日)14:00~15:30,限額 15 人,可在活動頁面免費報名。 接著是與台灣詩壇重量級詩人顏艾琳的對談。

By 許立衡
我不想再為社群媒體提供養份

我不想再為社群媒體提供養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已經有蠻長一段時間沒有在社群媒體上面發文了。大概是沒有,因為社群媒體上面的內容超爆多,演算法也不會讓你看到所有追蹤對象的新貼文,所以就算沒看到一個人的文章,你可能也只是感覺「怎麼好像某人的文章很久沒出現了」,不點進去那個人的個人頁面是不會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在發文的。 我除了不發文之外,也盡可能的不互動,甚至連打開社群媒體都不打開,保持登出狀態。為什麼呢? 社群媒體是所有其他媒體的敵人 社群媒體本質是短內容媒體,本來跟較長篇幅的其它媒體佔據的是不同的定位:社群媒體佔的是手機,其它媒體有的在電視上,有的在電影院,有的在電腦,有的在紙本書、報紙、雜誌上面等等。因為處在不同的區位,所以合作的話可以達到互相加成的效果,所以其它媒體都算是接受了社群媒體的存在。畢竟手機本來並不是一般媒體想要去開發的地盤,所以有個新的廣告平台去佔了這一塊,讓其他媒體可以在手機上面也發表消息、打廣告、跟受眾互動,豈不是很美好嗎? 但一些社群媒體公司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或者說社群媒體通常都有矽谷的 growth 心態:他們要的就是徹底的壟斷,如果一個市場已經被壟斷的話,那就將市場框架放大,

By 許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