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神師》的封面生產過程(上)

昨天我們到三重的格志凸版印刷看我們的封面的印刷過程。這是一個難忘的經歷,有很多想要分享的東西,但讓我先從這個封面的最初想法開始講起。

封面插圖
UTIN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先在 Miro 上面跟作者雨曦進行封面想法的討論。我們雙方原本就都想要用帶有點動漫風格的手繪插圖來當作封面,大概因為詩集中就有蠻多跟動漫的連結與想像(馬神彈之類的)。而雨曦提出了他的想像,就是一個張著血盆大口的獸,以及一個背對我們的少年/女。
我問了長期合作的創作夥伴 UTIN 老師合作意願,想借重她在奇幻元素的設計功力,以及充滿魅力的線條。讓人興奮的是,UTIN 也對雨曦的詩集意象相當有共鳴,一口答應下來。於是,我們一起設計出了這隻充滿特色的獸,並把它放置在封面與封底的正中央。
這張圖的繪製一定要特別提一下。我們是希望做出具有古典感覺的插圖,多古典呢?大概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初版插圖那種風格:

而我們為了達到這種效果,UTIN 老師甚至是使用沾水筆來繪製原稿。不只如此,還因為要做凸版印刷,所以必須用更粗的筆尖來繪製包括排線等等的線稿,難度倍增。當我收到珍貴的原稿的時候,完全可以感覺到墨水像是刻在紙張上面的筆痕,就好像是一個石碑一樣,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感。
除此之外,我個人很喜歡小時候讀的吉卜林的《原來如此的故事》,裡面有很多史詩感、充滿童話想像力的插圖,是採用分割畫面的構圖方式:

《噬神師》因為也具備史詩感與想像力,並且裡面有風格迥異的世界,像是天體互撞一樣衝擊在一起,所以我們也採用分割構圖來呈現不同世界的感覺。而位於中間的獸,則是像要爬出來一樣,充滿了威脅感。

封面設計
陳昭淵(研寫樂有限公司)
完成封面插圖繪製之後,我們就將原稿掃描並傳給設計師昭淵,開始進一步的設計。我自己很喜歡昭淵自己書寫與設計的書籍作品,不只概念非常的強,設計上也能夠化繁為簡——我覺得這是設計最困難的事情。如何用最簡單的元素,來傳達出最精準的意涵?昭淵的設計就有給我這種感覺。好像許多豐富的靈感與想像,可以被沉澱到簡單的字體、排版、材質裡頭,來跟觸碰到設計的人的潛意識進行對話。白話講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這個設計很高級。


兩個不同的書名字體
昭淵為封面標題選擇的兩種字體,就很精準地呈現出如同碑文一般的亙久感。其實中文字體與英文字體給我的感覺是不太一樣的亙久感,一個稜角分明,一個有圓滑的弧度。但這樣的差異有一種中西文化互相辯證的感覺,正好符合本書中的香港元素,以及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氛圍。而拉丁字母刻意拉長的字體,更帶給人一種古希臘愛奧尼柱式(也有在詩中出現!)的高貴感。

本書的裝幀是裸背穿線膠裝,而這其實是作者雨曦最初的想法。我本來也想要做一個像是手工藝品般,能讓我自己感覺到「書籍的魔法」的產品,所以馬上就答應了。裸背穿線膠裝是可以讓人把書的左右頁完全攤平的裝幀方式,除了書籍之外,也可以在 MD Notebook 等高級筆記本上面看到。一方面承襲了一般精裝書的堅硬與攤平性質,一方面則擁有與平裝書一樣的輕便精巧感。剛好我前一段時間在二手書店買到聶永真的《不妥》,就是這樣的裝幀方式,而我自己拿在手上就覺得很喜歡。手感很棒。

關於尺寸,我一方面希望這本書能保有《不妥》那樣的小巧感(大概 A6 大小),但也希望它能更完整的呈現雨曦的詩作——《噬神師》的詩的行數其實不少,如果真的用 A6 尺寸去做的話,可能每一首詩都要翻頁才能讀完,比較破壞詩作的閱讀體驗以及作者意圖。所以我們最後決定使用長 A5、寬 A6 的尺寸,讓絕大多數詩作都可以在一面之內呈現出來,而不需要翻頁。同時也還是讓這本書能夠一手掌握,攜帶性還是很好。
碰巧的是,這個尺寸剛好跟 MD 紙廠的另一款筆記本——著名的 Traveler's Notebook(TN 手帳)——相近。這讓我不禁好奇,我可以用 TN 手帳的皮套去裝在《噬神師》上面嗎?我還沒有試過。
確定好設計之後,接下來就進到印務的環節了。留待下篇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