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Cyberpunk
是不是有霓虹燈、生化人與 AI 就是 cyberpunk 了?
這幾年,cyberpunk(賽博龐克/賽博朋克)這個詞越來越進入主流視野。這要歸功於像《銀翼殺手 2049》與《賽博朋克 2077》等大作的橫空出世吧?它是科幻的一個子類型,常常可以在裡面看到像是 cyborg(生化人/生化生物)、大企業、街頭生活、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元素。
曾經我以為 cyberpunk 這個類型會慢慢消失,因為它所描述的世界變成現實之後,它就不再是科幻,而是一般非幻想類的故事而已。但我發現,隨著這兩年各式各樣的科技進展與企業爭議,cyberpunk 所探討的議題反而快速的主流化當中。十年前你要跟人談 VR 可能還找不到人,但現在連小吃攤都在玩 NFT。Meta 完美的站上了掌控一切的邪惡企業的位置,而腦機介面也從學術高塔裡走到了 Elon Musk 的發表會上。Cyberpunk 或許稍稍脫離了科幻,但它的核心精神並沒有改變。
我們不會說《艾蜜莉在巴黎》因為用了 Instagram,或者《Alter Ego》用了動態捕捉等技術,就說它們是 cyberpunk 作品;反之,像《Mr. Robot》(駭客軍團)這樣的影集雖然幾乎沒有任何「科幻」的成分——所有的技術都是在現實中存在的,而且還甚至有點過時,像是用光碟片來植入病毒的部分——但它卻非常的 cyber 也非常的 punk:劇中有個叫做 Evil Corp 的大企業,而主角則是一名表面公司職員,私底下駭客的社會邊緣人。
所以,什麼是 cyberpunk?
模控學 Cybernetics
首先,cyberpunk 的 cyber-,是來自於二十世紀中才出現的一個學術理論,叫做 cybernetics(模控學/控制論)。在之前,對生物、人、機械的學術研究是完全分開來的,各有各的理論框架,而且不一定能相通——直到 cybernetics 的出現。Cybernetics 認為生物、人、機械都是某種系統,都通過訊息的傳遞來進行控制、回饋與調節等功能。在 cybernetics 底下,生物、人與機械之間的分野變得模糊了,而個體與整體的系統性則更被強調了。簡單來說,就是人類跟其他生物與機械一樣,都只是由部件所組織起來的系統,同時也是更大的系統中的一顆齒輪而已。
Cyberpunk 就是在這樣的觀點框架底下,所發生的故事。至於 -punk 的部分,就是指它處理的是反叛這個主題。所以,用一句話來解釋 cyberpunk 的話,就是「在系統中的反叛的故事」。
那 High Tech, Low Life 呢?
我會說「高科技,低生活」是用來形容 cyberpunk 表象的。在 cyberpunk 作品中,系統這個元素通常是透過無所不在的大型科技企業來代表,就像是《銀翼殺手》中的 Tyrell Corporation。因為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跨國科技企業基本上成了影響力最大的系統,幾乎沒有人能外於它們的魔掌。而「高科技」,就是大科技企業的象徵。而「低生活」,則就是被這些企業體直接或間接剝削的個體了。在《銀翼殺手》中,被直接剝削的生化人們反抗並逃離到城市裡的各種陰暗角落。不僅如此,主角也是被間接剝削的人,雖然住得還不錯,但自己的記憶與能動性也都還是被警察系統所控制,只是個聽命行事的棋子而已。
東亞元素
許多 cyberpunk 作品會加入東亞元素,像是日本麵攤師傅、中文塗鴉等等。這或可追溯至《銀翼殺手》與《Neuromancer》等作品出生的 80 年代。Cyberpunk 的發源與 80 年代對跨國企業掌控世界的恐懼有關,也就是像 Sony 等日本的科技巨頭。東亞幾個國家為了追趕上西方國家的發展程度,就砸大量資源到科技產業裡面去,並扶植大型企業起來去增強國家競爭力。結果就是全世界的科技產品好像都是在東亞生產的一樣,而東亞都市的地景也在發展優先、其他事情擺一邊的原則底下,形成高樓林立但貧富差距明顯的模樣。所以說 cyberpunk 的原型,其實就是這些快速發展的東亞都市生活,以 80 年代的東京與香港,或者 2000 年後的上海等等。
結論
Cyberpunk 是一個關注社會、政治、經濟等系統中個體生存狀態的類型。像 cybernetics 這樣關注系統的框架雖然很快就在學術、商業、政治等各種領域蔓延、擴散,但在文化領域卻始終是少數。畢竟人們寧願相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一個隨時可以被替換的機器零件。傳統的神話架構仍然主導了故事市場,英雄與個人意志的展現也仍然是顯學。Cyberpunk 正是少數文化界從系統面出發來講故事的類型,使閱聽者更意識到自身在系統中的存在狀態。就像《銀翼殺手 2049》一樣,狠狠打醒你作為「The Chosen One」的夢。